素有“天下第一皇陵”之稱的秦始皇陵,埋葬着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20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無論是一心尋秦復仇的項羽,還是覬覦皇帝財富的盜墓賊,都曾試圖挖掘秦始皇陵,但都無果而終。
而多年來,不少國內外的學者也發出了開發秦陵的呼聲,不過,60多年前明朝定陵發掘的慘痛教訓,讓國家下定決心對秦始皇陵採取了擱置保護的政策,使得原本就撲朔迷離的秦始皇陵更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陝西民間曾有傳聞:秦始皇地宮並不在秦陵,而在驪山,在秦陵和驪山之前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雨天時,地下通道就會發出“人歡馬叫”之聲,似有“陰兵過境”(可能是某種自然現象)。然而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們並未在驪山和秦陵之間發現地下通道。
而關於地宮,司馬遷的《史記》曾描述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以人魚膏為燭”。
但是這則記載實在太過抽象,秦始皇陵地宮構造如何,範圍多大,距地表多深,都不得而知。直到東漢初年,衞宏在寫《漢舊儀》時才蒐集到了關於秦始皇地宮的更加詳實的資料:“錮水泉絕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己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叩之空空”。
也就是説,秦始皇地宮已經挖穿了地下水,到達了氧氣十分稀薄的極限之處。在這一情況下,秦始皇下令“旁行三百丈(約合今700米)乃止”。
“旁行”究竟是指哪裏?是把呂不韋時代規劃的陵園範圍向東南西北各擴大700米範圍,還是在本已到極限的地宮底部向四周挖掘700米?又或者是在地宮挖掘四通八達的通道,供秦始皇魂遊?
依託現代化的物探遙感技術,這一謎團得以解開。在秦始皇陵封土堆南(驪山北麓)700米處,發現一強度約為600 微伽的局部重力異常,意味着該處地質與秦陵核心區域存在較大差異。
勘探後發現,驪山北麓屬於岩石山脊地帶,土壤中含有大量花崗岩礫石,與《漢舊儀》記載的“鑿之不入”相吻合,這也就意味着,秦陵地宮原本是規劃在驪山北麓的,但因遇到山脊無法挖穿,因而秦始皇才下令轉向北拓展700米。
衞星遙感顯示,秦始皇地宮的確不像古代其他帝王陵墓那樣呈現均衡對稱佈局,內外城南北向城門並不在一條軸線上。
勘測顯示,地宮頂深475米,而地下潛水埋深即使是在枯水季節,也僅有28米,秦陵原始地表原本就東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多道山澗峪,如此一來,挖穿三泉的地宮,必然會遭遇地下水倒灌。那麼秦朝的工匠是怎麼完成秦始皇“旁行(向北)三百丈(700米)”的聖命的呢?
物探顯示,秦人在地宮東、南兩面修建了一套完整的地下阻排水系統。由於秦陵尚未發掘,我們只能根據《漢舊儀》記載內容猜想,這套排水系統使用石頭鑲砌,塗上丹漆,在阻隔潛水滲入墓室的同時,將水導向封土西側以外的明井暗渠,排出地宮。
2000多年來,關中地區多次爆發洪水、地震,然而,核磁共振技術發現,秦始皇地宮深度上都為不含水區,墓中石質宮牆和金屬陪葬物排列有序,並未遭到破壞,不得不説,這是秦朝創造的又一個工程奇蹟。
有網友即表示,有生之年很想看到秦始皇陵地宮打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