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永義
在青神縣岷江漢陽湖西岸,龍泉壩北端,有一座山峯臨水而立,如半個山門,上接成都,下控漢陽,東望峨眉,南連樂山,成為自古以來一個神秘的地方。
地名叫水塘。水塘沒有塘,原來屬於天廟鄉梁家山村,現在被劃入羅波鄉龍泉村。樂青公路從西面環繞而過,在岷水奔流的梁家山口,水塘如飛來巨峯,丹霞獨立,石礬臨水,讓岷水温順地從腳下奔流而入江面開闊的龍泉壩村。
水塘南坡有一條下到江邊的小道,渡口也叫水塘,有船可到東岸。東岸叫新路口,是漢陽鎮北面的門户。中巖下來本沒有路,放船從岷江而下,在這裏可以登岸。在新路口進入後來開拓的熊咡古道,穿山越嶺,摩崖而行,是通往樂山的古驛道。路雖坎坷,但翻越關子門去樂山,既可在洪水期繞開水上的航道,又可快捷抵達樂山。所以,這條路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仍是青神去樂山的3條道路之一。
清光緒版《青神縣誌·關隘志》載:“羅波渡水塘,縣南四十里,塘房墩樓俱全,守訓丁兵二名,哨船一隻。”水塘渡對應的是岷江東岸的新路口渡,《青神縣誌·關隘志》又載:“新路口渡,縣城南四十里,通嘉定府樂山縣要路。”這個要路,就是關子門,“關子門,在縣南四十里,與樂山縣交界,山路窄狹,鑿石成路,如門户焉。”
塘,本意為山中之水,涵養雨水,聚水為塘,可供民生、農耕,也可調節旱澇。漢陽湖對面的水塘,不是聚水的,而是聚集軍事情報、接傳軍情機要的塘站,送出的信函叫塘報,具有隱密、快速的特點。塘報,起源於漢代的邊報,唐宋時,塘成為軍事情報接傳的軍機處:一般是從下往上,塘兵收集的軍情、前方的戰況要傳回上級,一律輕騎快馬,直奔塘站,塘站接到塘報,馬上換人換馬,飛馳接傳,萬里戎機,成為古代國防和戰爭中的生死之線。
唐、宋時,古驛道設驛站,可駐軍,可收税,算是軍、鎮一體的官驛。漢陽位於岷江中段,商賈之地,水陸交匯,鹽關駐紮督税官和鹽卒,商家雲集、船幫航渡穿梭。唐代設驛站,後來建鎮,常年駐軍,並以相關居民為依託,以商業供給為保障,這就是鎮區別於鄉的地方。鄉僅是地方政府的辦事機構,只有鎮才涉及軍隊,才可具有“鎮守”的功能。
上方3公里處的水塘,位於水陸交通的關口隘道。水塘下面為漢陽鎮,分為上、中、下三壩,還有官廳、官學無數,如糧倉、鹽庫、學校等。唐宋時,漢陽的洪水頻襲,江邊商户、鹽關碼頭首當其衝,官府於是在水塘駐設汛丁,負責監視岷江汛情,尤其是洪峯的預警預報。
為保護漢陽古驛站,汛丁要接上游塘報,並觀洪預警,一旦有緊急汛情,立即派出專人送塘報。同時,白天以擊鼓傳警,晚上點篝火,都能因其地高聲遠,迅速傳到漢陽和下方的羅波、悦來。漢陽聞訊後,遂在碼頭緊急疏散船隻,把河岸的臨時建築搬走,以避洪峯。
漢陽湖西岸,龍泉村的水塘,因水陸便捷,又是蜀中出川的隘口,設置軍事塘站,才留下了這一古稱。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啓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説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説”。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在封面新聞發表的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信息包括銀行卡户名、開户行及網點的詳細準確信息、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