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這個成語嗎
縱觀這麼多年以來,大家學習了不少語文課本,而課本中也給大家講述了,各種各樣的歷史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等,"司馬光砸缸"更是讓眾人印象深刻。有不少人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後,對聰明機智的司馬光敬佩不已,而當時也很少有人對課本提出質疑。
直到在前段時間,著名作家、收藏家馬未都先生直言:"司馬光是砸不了缸的,因為宋人燒不出大缸!"此話一出,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激烈的討論,也有不少人加入了質疑的行列,但也有學者説,這種説法有失偏頗。
馬未都對"古玩"從一開始的感興趣,變為了熱愛
讀過小學語文課本的人,一定對"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還有印象。它講的是發生在宋朝時期的一件事,大概講的這樣的一個故事:年僅7歲的司馬光卻遠比同齡人更加穩重,像個"小大人"一般,他十分好學,且聰明伶俐,在聽完老師講解《左氏春秋》後,他特別喜歡。
因此放學後,在司馬光的家人又為他講解了一遍《左氏春秋》後,他便明白了這本書所講的道理。自此他更喜歡讀書了,雙手不離書,甚至到了忘記飢渴、冷暖的程度。而有一次,他在和小夥伴們一起在後院玩,有一個小夥伴比較調皮,爬到了大缸上。
結果,一個不慎,這個孩子失足掉進了裝滿水的大缸裏,其他孩子一看出了事情,都棄他於不顧,一鬨而散,跑的連個影兒都瞅不見。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了一塊石頭,用力砸向了大缸,缸裏的水都湧了出來,這個倒黴的孩子才被解救了出來。
這個故事收錄進了語文課本中,給學生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與很大的啓示。當時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對這件事情深信不疑。然而身為著名作家、收藏家的馬未都,卻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年幼的司馬光是砸不破"大缸"的,而以宋代當時的技術是燒製不出,可以裝的下人的"大缸"的。
馬未都,於1955年出生在北京市,不過他的祖籍卻是在山東榮成市。他母親的祖輩是利津鹽商,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富甲一方了;他的祖父是靠捕魚白手起家,他的父親因此可以讀的起書。由此可見,馬未都的家庭條件還算是不錯的。
上學期間,馬未都的成績一直都挺不錯的,屬於那種老師不用去操心的學生。等到畢業後,因為歷史原因,他下過鄉,等回來後便到城裏當了一段時間的機牀銑工。只不過因為他一直對文學很感興趣,所以在1980年時,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981年,馬未都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説《今夜月兒圓》。也正是因為這本小説,他被雜誌社的主編所欣賞,被調進了《青年文學》,擔任編輯一職,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類的工作,這期間又發表了幾篇小説。
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馬未都還和王朔、劉震雲等人合夥創立了一個"創作室"。他們曾一起創作出了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電視劇,比如《海馬歌舞廳》。而中國自80年代起,掀起了一股"收藏"的熱潮,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的馬未都自然也不例外,緊跟潮流。
馬未都在這個時候已經收藏了包括陶瓷、古代傢俱、玉器等上千件,而在收藏過程中,他並不像有些收藏家那樣,買回來就把它擺放在一邊,不再管了。他會仔細端詳這些物件,研究它們的精美與不同之處,漸漸的,他從一開始只是對古玩感興趣,最終變成了熱愛。
馬未都成為了"大收藏家"、"古玩家",他開始利用空暇時間,學習研究如何鑑別各朝代文物。自1992年以來出版了許多關於"收藏"的著作,他在中國的"收藏界"也逐漸有了名氣。等到1996年,他決心創立一家博物館,讓世人都可以欣賞到文物的奇妙瑰麗之處。
"收藏大家"馬未都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
於是,馬未都開始了四處奔走,最終在同年10月份,他的提議被批准了。次年,他所創立的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開始對外開放,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1999年時,舉辦了中國古建築的門窗陳設展,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2年,馬未都還將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開到了杭州,建設了一家分館;2003年,他遠赴巴黎,向世界展現出了"中國古代門窗"的古色古香,受到了廣泛好評;2005年,他又建設了廈門分館;2007年,他將博物館更名為"觀復博物館"。
此時的馬未都已經在中國"收藏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到很多人的尊敬,而他也一直立志於宣傳古玩的美妙之處。他為了使更多人瞭解到古玩,主持了一檔名叫《都嘟》的脱口秀節目,為觀眾解答疑惑;在2016年時,他還獲得了"大國非遺工匠文化大使"的稱號。
像馬未都這樣一位"收藏界"的"大咖",在説出"司馬光砸不了大缸,宋人燒製不出大缸"的時候,自然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激烈討論。有人贊同他的説法,有人卻持不同意見,更是有學者拿出一個成語來反駁這一觀點,那麼事情究竟是怎麼樣呢?
先説馬未都指出的"司馬光砸不了大缸"這一點,這確實是有可能的,因為課文中寫的"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此時的司馬光才7歲,哪怕他的氣勢再像一個大人,但小孩子的力量還是不如成年人。而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子,真的有力氣可以砸破一個大缸嗎?
這顯然是存在爭議的,或許是司馬光天生力氣比較大,所以可能用盡全力後,能夠砸破這個大缸;也有可能是這個大缸已經用了很久,沒有那麼堅固了,所以哪怕是個瘦弱的小孩子也能砸破。不過這些,文章裏都沒有寫出來,因此大家無法判斷,只能存疑。
再來,馬未都還指出了"宋代人燒不了大缸",這一點是被質疑最多的。因為司馬光砸的並不是"缸",內容上寫的是"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他砸的其實應該是"甕"。至於大家為什麼會認為成是"缸",可能是因為"缸"比"甕"更加常見,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誤會。
然而不管是"缸"也好,"甕"也罷,其實早在唐代時,它們的燒製水平就已經很高了。這裏就不得不提起,那位學者用來反駁馬未都觀點的那個成語了——"請君入甕"。這個成語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唐朝。
"宋人燒不出大缸"這句話有失偏駁
當時還是武則天執政,因為朝堂之上還有一部分對她不滿,為了鎮壓這些人,她任用了一批酷吏,施行酷刑。其中有兩位是眾多酷吏中,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分別是周興和來俊臣。
他們經常利用職務之便,藉機除掉自己看不順眼之人,甚至還用誣告,酷刑等手段,殺害了許多正直的大臣與百姓們。
俗話説,多行不必必自斃。有一天,武則天收到了一封密信,告發周興與他人密謀反叛。武則天大怒,喚來了來俊臣查明真相,若真是如此,決不輕饒。來俊臣清楚周興的狡詐奸險,明白只是一封信是不會讓他説實話的,思考了半天,想出了一條妙計。
來俊臣大擺宴席,然後派下人恭恭敬敬的把周興請到了府上,酒過三巡,他看似無意的詢問周興:"周興啊,我平常辦案的時候,經常遇到非常嘴硬的傢伙,愣是不招供,你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周興十分得意道:"這很簡單啊,你找來一個大甕,下面升起火,然後再把犯人丟進甕裏,你覺得有人會忍得了這種酷刑嗎?"
來俊臣聽後,忍不住連連點頭,並讓下人按照周興所言去做,周興看着抬上來的大甕,正迷惑間,就聽來俊臣道:"有人告你謀反,我奉旨調查,不好意思了,請周兄自己進去吧。"周興聞言大驚,撲通一聲跪在地上,乖乖認了罪。
由此可見,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可以燒製出裝人的"甕",而"缸"和"甕"出現的時間相差無幾。甚至兩者之間,只有瓶口有明顯的差距——"缸"為敞口,比較大,而"甕"為收口,比較小。因此馬未都説"宋代人燒不出大缸",這句話其實是有失偏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