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 “老字號”復興,一頭挑着“匠心”,一頭擔着“創新”
上週末至今,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開街是不少市民與遊客津津樂道的一件大事。大家關注的焦點,除了步行街上滿目的流光溢彩,還有沿街眾多“老字號”,老大同、三陽、邵萬生、黃隆泰......看到熟悉的品牌集中亮相,市民及遊客紛紛前來“打卡”並送上祝福。可也有人擔心,等這股熱乎勁過後,“老字號”們能在越發“高大上”的南京路商圈,找到未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嘛?
有這樣的疑問,和近年來“老字號”的整體發展情況有關。據統計,全國有1000多家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仍在不斷髮展壯大的只佔其中20%到30%。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現在市場競爭激烈,進口品牌、新鋭品牌與“老字號”同台競技,消費者眼光高了,選擇餘地也大了;另一方面,少數“老字號”受主客觀因素影響,產品競爭力下滑,慢慢有些跟不上時代、不對現代人胃口。但無論如何,“老字號”是城市文化記憶的載體,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藴,且眾多“老字號”企業的興衰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商業環境日新月異的今天,研究推動“老字號”進一步活躍和繁榮,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促進“老字號”長遠發展,需要講匠心。過去“老字號”吃香,歸根結底還是質量過硬。眼下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老字號”更要注重在匠心上下功夫,把傳統工藝、傳統口味傳承好,這樣才能在商場混戰中維持口碑不倒,保持自身品牌辨識度,從而留住老客、吸引新客。例如,南京路上的泰康食品店、新雅粵菜館、第一食品商店等“老字號”,每年中秋前後都有食客上門排隊,甚至甘願等候數小時,圖的就是那一口“老味道”。
促進“老字號”長遠發展,還要比創新。時代在發展,不斷創新才能保持適應市場需求、緊貼顧客的心。創新不僅指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還包括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等。隨着東拓段開街,以醃臘和糟醉食品為特色的老字號品牌“邵萬生”,因為售賣西班牙伊比利亞現切火腿這一“跨界玩法”,一度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成了備受青睞的網紅店。
促進“老字號”長遠發展,更重要的是要“一根扁擔挑兩頭”。匠心和創新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做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兼顧,對大多數老品牌來説,是幫助其煥發新生的“最優解”。今次三陽南貨店的做法值得一提,它在步行街兩端各開一家店,一頭是老店,賣傳統南北貨,前來排隊的多是“老上海”;另一頭是新店,賣咖啡和貓咪蛋糕等各式糕點,連復古的馬蹄糕也做了減油減糖處理,吸引“小年輕”爭相購買。
推動“老字號”長遠發展是篇“大文章”,借南京路步行街東拓的“東風”,“老字號”們不是簡單在步行街上“扎堆”,而是通過繼承發展、推陳出新,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與嘗試。這也是滬上眾多老品牌在面對全新商業格局時,積極探尋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老字號”復興,未來的路很長,但我們有信心。
作者:葉松亭
編輯:葉松亭
責任編輯: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