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這天,一對年輕情侶驅車前往郊外,來了一場説走就走的露營:
在一個喜歡的地方駐足,支起一塊天幕,一頂帳篷,鋪上野餐墊子,從車裏拿出燒烤架、卡斯爐、保温桶和燈具桌椅等一系列設備,再把音響調試到輕快的氛圍,星空下,兩個人躺在草地上暢想未來——這是今年最流行的休閒方式。
如今,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度過一個夜晚的人並不在少數。今年以來,露營火了。
“沒有什麼是一場露營不能治癒的”,社交平台上,關於露營的討論如火如荼,“自然裏噪一場,過一個屋外的星期天。”語言極具誘惑力,“去露營吧,連青草都是自由的味道。”再配上幾張精選的小清新照片,簡直就是朋友圈的標配。
據投資界統計,截至目前,微博上露營相關的超話最多已經超過200萬粉絲;在小紅書上搜索“露營”出現110多萬篇筆記;豆瓣相關話題超過20多萬次瀏覽;知乎上的討論也突破了2.5萬個……露營火爆程度可見一斑。五一前夕,露營用品銷量翻倍增長,一場準備充分的露營動輒上千元,一些帳篷等露營用品上萬元比比皆是。
疫情之下,長途旅遊已經成為奢望,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周邊、公園遊。三三兩兩露個營,成為大家親近大自然的美好一刻。
五一朋友圈最火活動:
露營刷屏,一次花費上千元
一躍成為朋友圈頂流,露營到底有多火?
“一到週末,公園裏空地上全是帳篷,一頂接着一頂。”此前,一位座標北京的網友感慨,“從沒看到什麼活動能夠火到這種程度。”還有網頁表示,“這幾天一進朋友閨蜜羣,三個有兩個都是在討論露營的。”
“如果下單慢一點,東西都被搶完了。”隨着五一假期到來,網上露營裝備銷售火爆。據投資界統計,在淘寶,已累計超26萬人加購露營帳篷;而在拼多多上,露營相關的防潮野餐墊銷量破10萬+;京東上多個露營設備在30天內超10萬人種草。
一家露營用品商家透露,在五一前期,露營裝備的訂購人數翻倍增長,一些商品還出現了爆單。此外,今年前3月就有電商平台數據顯示,大型帳篷、天幕、摺疊桌椅、睡袋等露營裝備成交額同比增幅超200%。
除了露營相關產品,風箏、飛盤、户外燒烤、篝火、劇本殺、露天電影、房車旅行等項目也隨着這一場景再次翻紅,還衍生出了“營地+景區”、“營地+鄉村”、“營地+研學”、“營地+體育”、“營地+演藝”等多種體驗方式,它們被加入到露營元素中,成為一眾年輕人競相追捧的對象。
數據顯示,國內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從2014年開始到2021年實現了4倍增長,規模從77.1億元猛增至299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到18.6%,市場規模達到354.6億元。沒準,你在公園拿着帳篷走一圈,就能遇上幾個熟人。
露營最早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美國家,是工業時代下,城市居民短暫追逐田園的象徵。進入中國後,這一活動最初也烙下了“小資”印記,因此受到不少年輕中產人士追捧,一度被調侃新中產階層的“廣場舞”。
一位資深露營達人告訴投資界,如今國內的露營主要分為三種模式——野餐、商業化露營和野外露營。而野餐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因為沒有資金和專業知識上的門檻。
其次是商業化露營地,多為景區和微小型露營公司運營,消費者只需要一晚幾百元,就能租賃相關設備和場地;第三種則是野外露營,有郊區、水庫、海邊、海島、山林等不同難度的場景,露營者需要自帶裝備,同時也要具備一些專業知識。
2021年,24歲的王莉莉把家安在成都,夫妻倆在當地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閒暇之餘,露營成了他們的最愛。他們從大學就開始露營,定居成都後不斷添置露營裝備,前後花費3000多元,為了方便露營,兩人在買車時也特地選了後排可以放倒睡覺的SUV車型。
(王莉莉夜晚露營 圖由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露營並不是一項便宜的活動。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露營設備,均價都在200元前後,更高的上千元不等。投資界向平台上的店鋪了解到,僅以均價買齊天幕、桌椅、帳篷等必備品,總價就已經超過1000元,而這些只是初級裝備。
但年輕人並不在乎。95後林欣是一個新晉露營選手,她是昆明事業編在崗,週末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和朋友相約,上週,她們剛有過一次愉快的露營體驗。
林欣和朋友選擇的是消費門檻最低的野餐式露營,即便是這樣,一場露營下來,光準備小帳篷、野餐墊,以及各色吃食就已經花去了1000多元——這是她一個月工資的五分之一。林欣直言,“1000多塊能買到完美的露營體驗,很值!”而平時點外賣,她卻連錯過0.5元的優惠券都會心疼半天。
或許這就是z世代的日常:能為了一次獨特的體驗感不惜“豪置重金”,也會黑着眼眶熬着夜,只為搶便宜幾塊錢的生活用品。
民宿涼了,露營火了
這是成年人的一場過家家
2020年,被稱為“(精緻)露營元年”。
天眼查數據顯示,近三年我國露營相關企業註冊總量持續猛漲,從註冊時間來看,48%的露營相關企業成立於1年內,成立於5年內的企業佔比達8成。三年內,露營一舉打敗民宿,從小眾愛好變成了網紅活動。
“青春才幾年,疫情佔三年。” 在疫情時代背景下,長途旅遊已經成為了奢望,反而城市周邊、公園遊成為了大家難得的小憩一刻。正如不少網友感嘆,“露營是旅遊的平替版本”,替他們完成了一半長途旅行的心願。
五一期間,小紅書專門推出“露營季”激勵博主創作,江蘇衞視則推出以露營為主的綜藝,廣州塔下也辦起了“星空露營”活動;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露營相關的話題迅速攀升,短視頻、營地攻略、必備器具推薦等層出不窮。
(小紅書、微博“露營”相關頁面)
“現在大家刷手機看到出去露營的短視頻,心裏都會蠢蠢欲動,可別説你沒有。”説起為什麼會喜歡上露營時,林欣坦言道。只不過,精心的打扮,高價買進的露營設備,以及辛苦準備的各色美食都貢獻給了她當天的朋友圈。
“可能多數人露營只是為了發朋友圈”,林欣調侃,“但發完朋友圈看到很多人點贊,確實很開心啊。”和林欣一樣,很多跟風去露營的人都是為了在朋友圈發幾張照片,坐等好友點贊評論。“即便露營地人山人海,只要有地方拍照發圈,那一天就沒白去。”
大學時期,林欣曾經跟小夥伴斥“巨資”買過全套露營設備,結果四年下來,只去學校後山搭着曬過一次太陽。畢業時,幾個人把設備平分帶回了家,林欣分到了一頂帳篷和一個睡袋,現在還放在老家。這也是不少衝動下單網友的真實寫照——發完朋友圈後,露營設備只能堆在儲物間吃灰。
但被問及昂貴的露營設備是不是智商税時,林欣給了否定答案:“至少看到別人點贊是真的開心,至於智商税,最近買股票才是。” 説着甩出一張股票虧損截圖。
在露營興起的城市中,北上廣深和新一線城市佔據較大比例,而喜歡露營的大多是一些年輕羣體。相比之下,這羣人更看中露營帶給他們的心理感受,正如一個消費投資人都深諳的道理:最昂貴的往往不是消費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所賦予的符號與意義。
“露營是成年人的過家家”——在微博和小紅書上,這句話得到了大量網友的贊同。除了疫情和媒體的渲染外,年輕人逃離城市,追逐自由的童心,是他們選擇露營的直接原因。“晚上看着星星就睡了,早上起來的空氣、陽光,都和城市不一樣,會讓你覺得特別自由。”提到為什麼會愛上露營時,王莉莉説。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看過一場日出日落了?”當城市成為一種限定款,露營、虛擬現實、劇本殺、密室逃脱成為潮流,追求自由的年輕人想通過各種辦法衝破牢籠,他們用新消費來“武裝”自己,造出了一場“田園夢”。
露營撐起一個IPO
VC來了,一筆筆融資誕生
今年愚人節,露營圈裏傳出一個消息:羅永浩放棄AI元宇宙,要做“東半球最大露營地”。一時間網友愣住。
雖然最後證實只是個玩笑,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露營的火熱程度。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近4.6萬家露營相關企業,在細分品類上有3.3萬餘家帳篷相關企業、1100餘家天幕相關企業、5000餘家睡袋相關企業、1200家摺疊椅相關企業。而二級市場,户外運動品牌牧高笛的股價一度漲停,背後原因也離不開國內外露營市場需求增長。
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誕生,投資人也來了。2021年11月,剛成立一年的户外露營品牌“大熱荒野”在一個月內連續獲得兩輪千萬元級投資;次年3月,綜合性户外“微度假”露營品牌——“嗨King野奢營地”獲得百萬級的天使輪融資。
今年4月,鐘鼎資本上億元獨家投資了一站式户外裝備品牌挪客Naturehike,這是挪客成立12年來首次接受外部投資;同月,青山資本也出手了另一露營品牌ABC Comping Country。
IPO也趕來了。同樣在4月,城市户外品牌蕉下遞表港交所。靠一把小黑傘起家,蕉下推出一系列防曬產品,經常出現在大家的露營生活裏。正如招股書提到,蕉下開始將重心聚焦在了城市户外生活,而露營就是首個目標場景。或許,港交所不久後會誕生一個帶着露營色彩的IPO。
即便火爆如斯,現實中的露營卻並沒有那麼好做。
一位在福建經營露營的年輕創業者向投資界表示,因為疫情期間單量減少,公司難以維持生計,最後不得不轉型做起了服裝定製的生意。“做這行到現在都沒賺到什麼錢,甚至經常虧錢,這幾年雖然掛着露營的名號,但基本都是靠服裝在支撐着。”他自我調侃道,“簡稱‘掛羊頭賣狗肉’。”
這並非個例。曾有露營創業者透露,“做露營以來投入了100萬元,年運營成本要70到80萬元,但目前還沒有盈利。”而大熱荒野創始人朱顯也曾在採訪中表示,一個規範的露營營地,僅場地租金、地面基建、露營裝備等硬件,投入就要近100萬;此外,稍有規模的營地人力成本一年也起碼要50萬元。
這一行並不那麼好賺。即便有VC的資金加持,不少露營品牌也在高成本、低復購率中累得夠嗆,再加上疫情、天氣等客觀因素,要在短期內盈利基本不現實。而那些資金匱乏,草草進入的中小創業者們,更是像當年火遍全國的劇本殺創業一樣,不得不面臨轉型和倒閉。
更關鍵的是,年輕人的熱情來的快去的也快。過去幾年,從KTV到桌遊、劇本殺、密室逃脱,再到滑雪、露營、自駕遊,年輕人的喜好一直在迅速發生着變化,但不少新興行業的火爆週期卻十分短暫。
這一次,露營又會火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