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問吧邀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辛中華,一起揭秘三星堆考古及文化!
走進三星堆
@是信:請問三星堆遺址考古至今,到底有沒有發現文字記錄?在中華文明中是何定位?
辛中華:可以肯定的是,截止目前三星堆遺址尚未發現有文字出土。那麼過去我們常説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而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明中華文明的源頭不是單極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黃河流域之外的文化並不遜色於中原文化,充分説明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多元一體化”格局。具體到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它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中的一元!它有自身的起源和發展演變的過程,也與包括中原文化、良渚文化等其它文化產生交流和融合,並最終彙集在一起,形成中華文明。
@fred:請問三星堆文明與周邊文明的互動是怎樣的?三星堆文明何時結束?
辛中華:三星堆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反映了它與周邊文化確實存在交流與互動,包括2020年聯合遺址發現的商代晚期的龍鳳配紋飾器蓋和陶盉,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璋、玉璧、青銅龍虎尊、銅罍和陶盉等,與中原地區的同類器物有很多的相似性,其中應該有比較大的關聯度,確切的説是受到了來自中原地區的影響。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風格的因素,顯示了來自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響,而四川盆地特有的地理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在與周邊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更多的處於受眾的地位。
玉邊璋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
確切地説,三星堆文化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並不是結束,也沒有終結,只是在這個時期文化的中心發生了轉移。於2020年9月發現的廣漢聯合遺址中就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向成都十二橋文化過渡、甚至十二橋文化本身早期的因素,説明它仍然在延續和發展。@Amy512:為什麼歷經幾十年,一個遺址還會繼續不斷有新發現呢?
辛中華:您説的一個遺址應該指的是三星堆古城遺址。三星堆文化不是單單一個遺址,在以三星堆古城為中心的方國內留存有大量的遺址和遺址羣。僅僅三星堆古城遺址的面積就達12平方公里,作為都城,其中分佈有大量的各類遺蹟,包括祭祀坑、房屋基址、宮殿遺址、城牆、灰坑、墓葬、窯址等,也包含了金器、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象牙等種類豐富的遺物。
對三星堆古城佈局和各類遺存的瞭解不是一蹴而就的,畢竟考古不是推土機挖土,也不是簡單粗暴的挖寶,而是一個科學、繁重而緩慢的過程,帶有學術研究目的考古工作就更為精細和持久。隨着國家對大遺址保護設定的條件越來越嚴苛,工作的精細度會越來越高,時間也會拉得更長。事實上,幾十年的考古工作對這麼大面積的古城而言,還遠遠不夠。
因此,三星堆古城遺址面積的廣闊、遺存數量的眾多和豐富性以及考古工作的持久性,都決定了不僅過去的幾十年內有不斷的新發現,而且在未來的幾十年裏還會不斷有新的、驚人的發現。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下一手鏟會挖出什麼,考古並不神秘,但它隨時會給你帶來驚喜,也許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Margaret__:如何看待三星堆是外太空文明的説法?
辛中華:考古發掘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很多一時難以合理解釋和理解的遺蹟現象和遺物,包括三星堆的祭祀坑和它裏面的器物,也許神秘感由此而生,但也僅此而已!任何一件器物,無論是青銅器也好,陶器、石器也罷,它依然是古代人類一手創造和製作出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沒所謂的外星人什麼事!
三星堆祭祀坑發掘圖
考古面面觀@澎湃網友mimYRb:為什麼要考古三星堆,這麼久遠的原始人類史對現在生活有什麼意義呢?
辛中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源動力之一,無論探索對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僅僅三星堆,其它的古代文化遺存所做的考古工作也是如此。
大者,通過考古的實證,有助於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經歷了怎樣的文明發展史,這無疑能夠培養我們的文化歸屬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民族精神的正能量,畢竟沒有深厚文化底藴的民族猶如無根的浮萍。以色列科技如此的發達,為什麼一定想要定都古老的耶路撒冷,因為他們認為那裏自古以來就是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園所在。我們一直在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瞭解曾經的偉大,反思曾經的失落,怎麼復興過去的榮光?更勿説這還關係到解決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又將走向何方這些哲學命題。
小者,就如同廣漢聯合遺址出土的泥塑陶豬和龍鳳紋器蓋,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引起強烈的共鳴——誰説國人沒有原創力?3000多年的我們就能創造出和現在一樣的形象,而且和現在人有着同樣的審美情趣。還發現3000多年前龍鳳紋所賦予的龍鳳呈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寓意和現在有共通之處,原來早就根植於我們古老的文明中。這也充分表明,考古並不神秘,看似久遠的人類發展史也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也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快樂和歡愉,同時也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
@清風揚:為啥許多古墓都從學校下面挖出來的?
辛中華:這個現象並不奇怪,即人們常説的風水,這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行為。古代墓葬和早年學校在修建時都比較講究,會選擇所謂風水好的地方,兩者的理論有共通之處,所以選擇的區域會有一定重合,發生早晚重疊在一起的現象就很正常了。古代人類在修建聚落、定居點、城市等的時候,常常會優先考慮能夠獲取充足的陽光、適當的風向、足夠的水源、豐富的食物等自然資源和生產、生活便捷便利的地方,比如河流交匯處兩側的台地、沖積扇上、羣山環繞的平壩、山間盆地、半山台地等,這就是為什麼叫“風、水”,因為這些是原始人類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要素。現代社會中很多設施的修建,包括城市建築的朝向角度、墓地的規劃等依然在沿用一些基礎理論。事實上風水並不神秘,只是自古以來對人類為適應自然環境所作努力和經驗的一種逐漸的總結和概括,並作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
2020年,廣州廣雅中學內現125座古墓
@萬折必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挖別人的墳墓是非常罪過的,而考古常常又不得不挖墳墓,這樣做是不是很不厚道呢?辛中華:這個問題和社會公眾對考古的認知度有很大關係。誠然,對逝者的敬畏是人性的基質之一,作為考古工作者,最清楚怎樣才是保護文物的最好方式,無論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等,最好的就是讓它保持原狀,不去打擾它。
但現代社會有完全做到的可能嗎?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發展,人們要改善各種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是浮於地表,是要落實到地上的,不可避免的要碰到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古作坊古城牆。自古以來就有“要致富,挖古墓”的説法,看似無本萬利的利益驅動,盜墓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文物的覬覦和盜掘。面臨這種境況,我們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無視地走過,任由推土機挖掘機肆意的推毀、碾壓成渣,讓其沒入黃土,或者任由盜墓者瘋狂盜掘,盜賣,流失海外,成為少數人櫥窗裏的藏品甚至我們再花天價重金購回!
第二個選擇就是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完成資料和信息的記錄,讓我們知道先人曾經的歷史和創造的文明,併為之自豪,讓文物得到科學妥善的保護、修復和展示,讓全社會公眾都有機會受它的魅力和價值,而不是成為個人家裏的擺設!我想這才是對先人最大的尊重和敬畏!
考古雖然冷門,艱苦而平凡,無法與大眾所説的很多專業相提並論,但我們盡到了法律和道義賦予的職責和社會責任,理應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