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的風光向來吸睛。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林區人家放歸的狍子還在冰天雪地裏賣萌。花開時,萬叢杜鵑披瑞雪……“我們這裏,攝影不需要為‘長槍短炮’燒錢,手機拍攝就足以帶來視覺衝擊。”被譽為林區攝影家的內蒙古森工集團阿爾山森林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金河説,林子美了,好照片隨拍隨得。
左手砍樹右手栽樹
曾有人比喻,中國的大興安嶺、南美的熱帶雨林,是“地球的兩片肺葉”。大興安嶺橫亙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出於管理方便等考慮分為兩片: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其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主體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內蒙古森工集團轄區面積相當於江蘇全省面積。
內蒙古自治區於1952年成立森林工業管理局。內蒙古森工集團最龐大時,下轄68個處級單位,林區面積橫跨兩個盟市9個旗縣,形成了完備的森林工業體系。“一五”期間,大興安嶺的“大木頭”產值佔同期內蒙古全部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林業生產大幹快上的同時,林區決策者也陷入沉思。針對林區有些地方存在嚴重過伐、皆伐,只伐不育、重伐輕育現象,林業局確立了“邊採邊育、採育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建設營林村:一個村按3000公頃規劃,定居10户,每個勞動力管300公頃林子,林業局在管理等方面給予指導。“上世紀60年代,大興安嶺林區形成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共識。”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佰山説,“為了把這一理念變成務林人的行動,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左手砍樹、右手栽樹。”一棵棵大樹出深山,一片片幼林在成長……在大興安嶺林區,隨處可見百萬畝人工林紀念碑。
近70年,幾代務林人始終保持生態保護的戰略定力,更新造林2000多萬畝。如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陸生野生動物達375種,較2000年增加34種。森林面積由開發初期的6.63萬平方公里提高到目前的8.37萬平方公里,活立木總蓄積量由開發初期的6.62億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0.33億立方米,森林資源實現了長大於消,在祖國北疆築起萬里綠色長城。
林區保護做加法
2015年3月31日,根河林業局萬米採伐能手王鐵昌和工友完成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最後一棵天然林的採伐作業,併為最後伐倒的樹木繫上紅綢,這棵大樹被永久留在原地。自2015年4月1日起,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正式掛鋸停斧。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林區主動減產再減產,木材產量由工程實施前的每年425萬立方米調減到110萬立方米,直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
大興安嶺林區的開發史也是一部改革發展史。從內蒙古林務總局更名為森林工業管理局,再到內蒙古森工集團,國有林區管理機構曾經8次更名,12次轉換隸屬關係。無論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如何變化,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把保護生態作為主責主業。
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史,也是內蒙古森工集團的拼搏奉獻史。如今,生態產品供給有了縱向補償機制,國家每年下發停伐補貼、造林補貼、撫育補貼。但橫向補償機制還沒有破題。比如,生態產品受益地區和生態產品供給企業尚未形成深度合作;林區道路年久失修,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依然薄弱;由事業管理恢復企業運營,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升……“面對複雜嚴峻形勢,林區上下既要奉獻,更要拼搏。”陳佰山説,“着眼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內蒙古森工集團於變局中開新局。”
2018年以來,內蒙古森工集團牢固樹立“全員大保護”理念,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四級管護網絡責任體系,逐級落實管護責任,森林資源全部納入管護面積,形成了覆蓋全林區的以森林資源林政管理為主體、資源監督和資源監測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森林資源管護監督體系。在年度績效考核責任書中將生態保護建設指標權重調整到55%,初步建立健全了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質量、護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為主要指標的生態保護建設績效考核標準。有序推進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剝離,與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確定了“交得出、接得穩、管得好、可持續”的交接原則,分別簽署移交協議。與屬地政府合力改善林區基礎設施,編制完成了林區公路、鐵路、機場、信息通訊等規劃,4611公里林區公路納入五級交通路網規劃。
目前,盯人、滅火、防蟲成為內蒙古森工集團保護生態的常規動作。2018年以來,實行森林管護站、木材檢查站、防火檢查站“三站合一”管護模式,克服極端天氣多發等諸多不利因素,高效撲救156起森林火災,當日滅火率達到98.6%,單位受害森林面積下降至0.19‰,有力保護了重點國有林區生態安全。
共享生態紅利
最新定位為“特殊功能類企業”的內蒙古森工集團在產業路徑設計上遵循“因養林而養人”,通過生態產品的增值傳導生態衍生品的增值。
在設計具體產業之前,內蒙古森工集團先明確養林目標,把築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擺在重要位置,從“守、防、提、保、管”五方面守護生態底色。堅決“守”:配合屬地政府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鞏固毀林開墾專項整治成效,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嚴密“防”:提高森林火災防控能力、撲救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構建森林草原防滅火一體化工作體系,推動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管理綜合平台建設。努力“提”:深入實施東北森林帶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工程,加強森林經營和木材戰略儲備,高質量完成科學綠化和退耕還林工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時期,森工集團計劃造林綠化175萬畝、森林撫育1625萬畝。加大“保”: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建立以典型性、原真性、完整性為核心內容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多樣化優質生態產品和公共服務。“十四五”時期,力爭將21處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列入自治區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濕地修復面積5000畝,退耕還濕面積9000畝,濕地保護率超過55%,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97%。全面“管”:創新管護機制,優化調整管護佈局和力量,推進落實林地、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地等保護制度。
“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方向,我們着力打造生態產品基地,努力構建木材儲備、旅遊康養、林業碳匯、苗木培育、綠色食藥等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森林產業體系。”內蒙古森工集團副總經理牛廣忠説,目前,集團已經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林下產品公司和碳匯公司。
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已先後打造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3個4A級旅遊景區和多個3A級旅遊景區,滿歸、根河等9個森工公司先後入選森林康養基地名錄。
每年入冬,金河森工公司的“中國冷極村”就會登上熱搜,“零下58攝氏度的問候”已成為叫得響的林區旅遊品牌。金河森工公司金林林場管護員程善忠和妻子將自己家改造成具有東北特色的民宿,遊客經歷奇寒之後回到熱炕上,燙一壺老酒,品山珍美味,看大雪封山,常常樂不思歸。“每年10多萬元的收入,過去想都不敢想。”程善忠説,“旅遊讓林區火了,我才徹底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綽爾森工公司率先為大興安嶺林區碳匯經濟破冰。早在2014年,就進行VCS標準林業碳匯項目開發,2015年,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綠色碳匯節。今年4月份,又實現了首宗林業碳匯項目公開掛牌轉讓,迄今已經實現碳匯收入419萬元。“發展碳匯經濟,是林區為實現‘3060’雙碳目標所作的貢獻。”綽爾森工公司總經理宋永利説,公司下一步計劃開發CCER碳匯造林和人工森林經營項目,結合原有的VCS項目,形成能夠進入自願減排和強制減排交易市場的完整林業碳匯體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