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最好的一首詞。不過最近幾年,我發現網友們好像更喜歡蘇軾的另一首名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早前播《鬼吹燈之怒晴湘西》這部劇的時候,片尾曲就是潘粵明演唱的《定風波》。本來是一首講述中年人心境的宋詞,結果頗受年輕網友們的喜歡。
最近熱播大劇《覺醒年代》,劇中角色也唱了這首《定風波》。曲調且不説,但是架不住這詞好啊,因此同樣廣受中青年觀眾好評。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也會喜歡這樣一首專屬中老年人的宋詞呢?猜想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壓力太大,導致青年們過早地厭倦了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心境開始歸於寧靜淡泊。
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北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話翻譯:莫去聽那細雨悉悉唰唰,滴打葉片的聲音,不妨吟唱着詩歌,緩慢地前行。手握青竹杖,足蹬黃草鞋,比別人騎馬還要來得輕快,有什麼可怕的呢?
即使就這樣,披着蓑衣在風雨中度過一生,也要處之泰然。一陣春風吹散了我的酒意,酒醒後才感覺到略微有些寒冷。
雨停了,前方的道路上,自有青山與斜陽相迎。回首再看從前,那些風雨蕭瑟的來時路,不如歸去!從此以後,沒有了風雨,也就不再期盼晴天。
蘇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被貶到黃州三年了。當時他出門去郊遊,突然遇到下雨,身邊沒有雨具,然後他看到同行的人們,個個都被淋得狼狽不堪。
下雨了,大家肯定都會開始小跑步,找地方避雨。只有他一個人喝了點小酒,帶着醉意在雨中散步。一邊散步,他還一邊唱着詩詞説:這麼一點點風雨,有啥好怕的?
於是,風雨和着酒意,勾勒出了蘇軾的心事。然後他就把自己心裏面的想法,全都藉着眼前的情景給吐出來了。
那細雨唰唰地打到樹葉子上的聲音,假如是躺在家中牀上的人聽來,是很舒服的。不過對於行人來説,確實有點煩人。於是蘇軾勸大家“莫聽”,聽不見,自然就不煩了。
他穿着一雙破草鞋,拄着一根青竹杖在雨中泥濘坑窪的道路上行走,本來肯定是不如騎馬舒服,但是他非要反過來説。
這是因為,騎馬在這裏象徵着當官。現在他被貶官了,自然覺得“無事一身輕”。“誰怕?”二字寫得特別顯個性,頗有一些光腳板不怕穿鞋的味道。
接下來,一陣春風把他的酒給吹醒了。他才感覺到面上有點寒意。此時雨過天晴,遠處是青山帶斜陽的美景。象徵着人生在晦暗的時候出現了光明。
這彷彿是在説,當你面對人生的逆境時,只要不慌不忙泰然處之,將一切交給時間,自然會盼到雨過天晴。
然而,當你“回首相向蕭瑟處”,想一想,從前你在生活中遭遇的那些狂風暴雨,等待天晴的日子是多麼難熬啊。
因此不如學那陶淵明,歸隱田園。從此少了多少複雜的紛爭,沒有了那些風雨,更不必去期盼着天晴。
二、蘇軾送你的“療傷聖藥”
作為蘇軾的四川老鄉,每一次讀到他的詞,讀到類似《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種曠達的詞句,都要會心一笑。
頓時就覺得這個人其實挺懶的,因為他很怕麻煩。怕麻煩,想過簡單、悠閒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四川人的性格。
“烏台詩案”中,蘇軾雖然被關了三個月,但是皇帝一直想保他。他在心裏説:皇帝那麼欣賞我,我只要熬過一段時間,最終會迎來雨過天晴。
但是他轉念又一想,我為什麼要去苦熬呢?是黃州的方竹筍不好吃了,還是長江裏的鮮魚不夠吃呢?只要我勤懇地開荒種地,就能開心地過活了。
閒着無事,自家釀酒自家飲,喝多了就到田裏拔自家種的芥菜來解酒,比當神仙還快活。我歸隱田園,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不好嗎?從此以後再也不去管那些風雨,過着簡單的生活。
有人説,蘇軾中年以後的詞風中體現出的曠達的人生態度,就是因為“烏台詩案”的打擊造成的。他的思想因此發生了變化,所以詩詞風格也跟着改變了。
事實上,蘇軾這種樂天知命的性格,以及中年人的心態,在他青年時代有了苗頭。早在蘇軾二十四歲,剛剛要出仕當官的時候,他給弟弟子由寫了一首《和子由黽池懷舊》。
詩中説:“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爾留趾早,鴻飛那復計東西。”可見他在青年時代,就早已經產生了人生如寄的想法。彷彿將很多事都看淡了。
有人説,這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在四川接觸過一些道士,可能受過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從小就是一個“老氣橫秋”的人。被貶到黃州以後,蘇軾一開始住在和尚廟裏不敢見人。
他總覺得很羞愧,因為他名氣很大,就很怕別人認出他來,然後來關心他當時的處境。結果發現當地人似乎並不太注意他,所以就時常跑到街上,去跟陌生人聊天。
他是一個很幽默的人,經常拉着當地人給他講鬼故事。有的時候玩得過頭了,這些人還會推搡他。他也不生氣,反而覺得好開心。
在朝堂上看了太多勾心鬥角,蘇軾明更喜歡民間平凡的生活,在他的潛意識裏面,就一直只想當個閒人。只要有一碗飯吃,有一口酒喝,開開心心自由自在就好了。
蘇軾其實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少年時代以前就讀過很多的書,把人生的結局看得十分通透,所以就不想在生命的過程中自找麻煩。
結語
我在少年時代很喜歡讀李白的《將近酒》,至今仍然喜歡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喜歡一切可以給我“打雞血”的詩詞與散文。
不過,每當遭遇挫折與打擊時,我就會讀蘇軾的這一首《定風波》來安慰自己。勸自己看淡一切,過着“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田園生活。這等於是把它當成了挫折過後的“療傷聖藥”。
不過等到心情好了,我又開始讀《將近酒》,繼續去“奮鬥”。就這樣,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地往復着。儘管在別人看起來有點“人格分裂”,我自己卻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