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渤海,矗立着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橋;巨大的橋洞好似"天眼",凝視着澎湃波濤和浩瀚蒼穹。6 月 18 日,在甘井子區大黑石海域官財島,驢友侯女士意外發現了罕見的地質奇觀。專家表示,地球上各類天生橋並不少見,但形成海蝕拱橋,卻需要滿足"苛刻"的條件。放眼全世界,官財島的特殊海蝕地貌也屬於稀缺景觀資源。那麼,大黑石海域的"海上天眼"是如何形成的?
渤海浪濤裏藏着天生石橋
市民侯女士是一名驢友,平時喜歡户外運動。6 月 18 日,侯女士從大黑石海濱岸邊出發,划槳板前往官財島。這是一處她從未涉足的渤海島嶼,在大連近岸海域的眾多島礁中,它只能算是一個小島,但卻有着獨特的景緻。
當日,侯女士划行四十多分鐘,最終抵達了官財島。小島巖壁陡峭,與海面平均落差高度有十幾米。她經過攀爬,登上小島頂部。突然,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橋躍入眼簾。石橋呈拱形,橋面有一定的坡度和弧度,即便是最窄處,行人也能輕鬆地通過。石橋上,侯女士張開雙臂,與海風和陽光盡情擁抱。
"海上天眼"奇觀令人叫絕
令人叫絕的是,石橋下方的巨大孔洞好似"天眼"。侯女士站在島嶼山頂,透過"天眼"望去,能看到渤海的滾滾波濤;而當她從海面向上看時,"天眼"又好似超級望遠鏡的鏡頭,捕捉着浩瀚蒼穹的斗轉星移。"天眼"附近,一根"石柱"巍然屹立於海中,似昂首吼叫的海豹,又似威風凜凜的雄獅 ……
"在國內遊覽過不少天生橋,有的也有‘天門’‘天眼’,可還是官財島天生橋留下的印象最深。"侯女士説。以南方某著名景區為例,天生橋雖然臨水而生、風景秀麗,卻不似官財島天生橋這般孕育于波瀾壯闊的大海上,少了幾分磅礴的氣勢。侯女士感慨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探訪視頻發佈到社交媒體上,引來眾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表示,"沒想到,咱大連還有這樣的地方!"也有網友提出疑問,"如此奇觀,是如何形成的?"
海蝕拱橋系稀缺景觀資源
對此,記者採訪了遼寧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張戈。經他辨認,官財島天生橋系海蝕拱橋,是海岸地貌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地貌形態。他表示,大連近岸海域還分佈着為數不多的海蝕拱橋,但很少能見到像官財島天生橋這般景緻,橋體完整、跨度較大、弧度呈彩虹狀,且還形成了"海上天眼",無論從規模還是觀賞性來看,都位於前列。即便放眼全球,海蝕拱橋也屬於稀缺景觀資源,總是被景觀所在地當成寶貴的自然財富,成為旅遊產業的金字招牌。
"官財島天生橋的產生,應該是由海蝕洞不斷侵蝕形成的,也就是驢友説的‘天眼’,而頂上未坍塌的部分就形成了天生橋。"張戈説,海蝕地貌的形成需要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海水運動、氣候條件等許多特定的因素,條件相對"苛刻"。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海蝕拱橋多存在於層狀岩石中,地層厚度、產狀、巖性、構造破碎位置、構造程度等因素控制着海蝕拱橋形成的格局;海水的波浪、潮汐運動形式、強度以及降水、風暴等都影響着海蝕拱橋的發育過程。在多種風化作用影響下,海蝕拱橋會逐漸被破壞,橋面坍塌後就會失去拱橋的形態,其景觀價值也就沒有了。因此,海蝕拱橋是一種稀缺的景觀資源。
建議有針對性地加強保護
在大連近岸海域,金石灘東部海岸的"恐龍探海"景觀同樣屬於海蝕拱橋。2012 年,"恐龍探海"與黃山、武夷山、黃果樹瀑布等國內著名景點一道,入選了 CNN 評選的 40 個"中國最美"景觀。張戈認為,官財島海蝕拱橋與金石灘的"恐龍探海"風格完全不同。它具有從陸向海方向的彩虹般的拱形形態,也有由海向陸方向的縱深感,是一處非常難得的自然景觀,具有很好的旅遊觀賞價值,建議有針對性地加強保護。
"能否對官財島天生橋進行旅遊開發呢?"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對此,本市一位旅遊業界人士認為,官財島天生橋地處大海中,非乘船划艇不能前往;開發旅遊需要有產業配套,"只憑一景"就開發商業線路,條件還不夠成熟。同時,商業化開發可能會給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壓力。
本市一位從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人士提醒,前往官財島"打卡"的遊人要加強安全防護,避免在划船、攀巖、拍攝時發生意外。同時,遊人也應愛護環境,不要做出破壞巖體、丟棄垃圾等不文明行為。
半島晨報、39 度視頻首席記者滿文飛 實習生郭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