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
中部天山北麓的石城子遺址由古城、手工業作坊和墓地組成。古城依山形水勢而建,北、西築牆,東、南以深澗為屏障,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保留有城牆、角樓、馬面、護城壕城門等建築。城內又有子城及大量房屋建築,房屋人字披頂,蓋有青瓦,椽頭裝飾有瓦當。另外還有灶、儲藏坑、車轍印、散水等活動遺蹟。城內出土有大量的漢代磚、瓦等建築材料,有些陶器上還刻有“馬”、“宋直甕”的字樣。陶窯有3座,窯內發現有磚、瓦、瓦當等物,且和古城出土的器物相似,暗示着古城所用磚瓦都是就近取材燒製而成。墓葬10餘,隨葬陶罐、金箔、珠子等物品。結合文獻,判定古城是公元75年耿恭駐守的“疏勒城”舊址,實證了兩漢時期設立西域都護之後有效管轄西域軍政事務的軍政措施。
專家點評:
石城子遺址是一處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年代準確、形制完整、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古城,在新疆漢代考古學研究上具有標尺意義。古城控扼天山南北交通關隘,遵循漢代邊郡軍事構築,是研究新疆及絲路沿線漢代軍鎮建置體系的寶貴資料。
入選時間:2019年
文獻記載,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引兵以拒匈奴。圖中為遺址秋冬景觀,左側即為文獻所載的“澗水”,現名麻溝河。
城門由門道、墩台、迴廊、散水及附屬房址等組成。單一城門以及城牆上角樓、馬面等附屬設施突顯古城的軍事性質。
房屋共發掘37間,依地勢佈局,以巷道通連。土坯壘砌或夯築的牆體,房頂蓋瓦,椽頭有瓦當,古樸氣息撲面而來。
陶窯平面呈馬鐙形,由前室、窯門、窯室(含火膛、窯牀)和煙道四部分組成。陶窯燒製的磚、瓦等供古城使用。
古城發掘出土的遺物以磚、瓦等為主。生活類器物及兵器較少,還有一些為五銖錢。其中一片陶片上刻的“馬”字,可謂飄逸灑脱,一字驚豔。(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