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廣州市區,向南30公里,在番禺區石樓鎮珠江入海口獅子洋西岸,有一座海拔108米的蓮花山,山上還矗立着一座高50米的蓮花塔。蓮花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已有近400年的歷史。遠遠望去,蓮花塔儼然珠江口的制高點。
獅子洋是連接伶仃洋和珠江的必經之地。所以,自古以來,蓮花塔就是來往船隻開往廣州的航標,素有“省會華表”的美譽。
時序初冬,南國的蓮花山依然綠樹濃蔭花團錦簇。只可惜,晚來了一小步,蓮花山第五屆“金秋睡蓮節”已經結束,不能一睹節會的盛況。據説,每年的蓮花節,都會有 4000多缸、100多個品種的蓮花把蓮花山裝點得格外華美聖潔超然入勝。
蓮花山因為山上的一座狀如蓮花的巨石而得名。神話故事裏傳説:曾經有一條桀驁不馴的大龍,常常來珠江口興風作浪,顛覆舟船,淹沒田野,沿岸百姓苦不堪言卻又束手無策。南海觀音巡遊到此,看此景象,便將自己乘坐的蓮花拋向水中,鎮住了妖龍。這朵蓮花從此就化為了一塊巨石,坐鎮南天門,成為了永保太平的鎮妖石。
而今,從南天門望向西北,越過層層綠樹,清晰可見世人為感謝菩薩而修建的觀音禪寺、蓮花塔和望海觀音。每天,在那邊的的觀音聖境,善男信女們都在無比虔誠地請香獻花,祝福今生。
沿景區道路向東北,是古老的採石場遺址。蓮花山由48座紅色砂岩低山組成。丹霞地貌的蓮花山,出產的紅砂岩石材質優良,密度高、砂質細,古人多用它來作磨刀石。這些紅砂岩也是做牆基的好材料。據專家鑑定,建於2100多年前南越王趙佗墓,墓穴所砌的12種石料中,就有8種是採自蓮花山。有史料記載,這處遺址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進入了開採期。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清朝以後就已經廢棄的採石場,無心插柳柳成蔭,如今稍加整理,就變成了“人工無意奪天工”光彩奪目的4A景區,變成了廣東省的重點旅遊風景區。蓮花山古採石場與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並稱為我國兩大古礦場,2001年被國務院評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山採石場的總面積達到了30多萬平方米,以切割式鑿巖法進行開採,遺留的採石面平均高度達25米,最高處達40米,最低處深入地下13米,遺留下眾多雄偉壯觀的紅色砂岩懸崖、險峯和石柱,形成了逶迤千米的石林與巖洞景觀,最精華的景點應屬燕子巖。
每到春天,就有無數的燕子飛來,穿梭飛舞追逐嬉戲於壁立的石柱叢林之間,使這片古來素樸的遺蹟上充滿了歡快祥和的氣象。
遊走於古遺蹟,工匠們無意留下象形的造型,會引發你無盡的想象力,去扣合鐫刻於石壁上的文字。
還有一些開採過的遺蹟,尚處於不穩定的危險狀態,只能遠遠地觀望,無法去細看裏面的究竟,據説藏着很多的精彩,比如觀音巖,比如八仙岩,比如濺玉,都被欄杆攔了起來,都無法近前去一識其中的真面目。
倒是巨大的飛鷹崖和與之面面相對的飛鷹隧道,讓人滿懷好奇的想象。從一百多米長的隧道里走過,人有時空穿越的感覺,但依然沒有猜透其中的奧秘,不知那分為兩層的隧道,到底是工匠們躲避風雨歇息的場地,還是運輸石料的通道,還是最好的石頭都要到隧道的肚腹裏面去開採。
這就是我去過的蓮花山。一朵蓮花,盛開番禺,一半禪意,一半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