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那一晚》:林徽因的第一首情詩,真情與私慾兼具,到底是才女還是渣女?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休閒

引言: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出自林徽因的《請願》。林徽因是一位集優雅、才情、智慧、傲岸與一體的奇女子,她筆下的詩作如溪水一般柔和,潺潺流過卻滲透人心;又如冬日裏的一抹暖陽,緩緩投射照亮人的心房。


閲讀林徽因,總覺得她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高貴又典雅,不被世間的凡塵俗事所污染。而林徽因本人出生於古色古香的杭州小城,最喜蓮花,同時也生在蓮花盛放的六月。這彷彿註定了她傳奇又多彩的一生。

除了林徽因的作品外,她豐富的感情生活同樣為人津津樂道。眾所皆知,林徽因與三個男人有情感糾葛,分別是浪漫詩人徐志摩、建築大師梁思成以及儒雅學者金嶽霖。《那一晚》是林徽因筆下的第一首情詩,飽含她的無奈、堅定與決絕,這究竟是寫給哪位男子的呢?

而多情善感的林徽因獲得多位男子青睞,甚至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紛,這樣的林徽因究竟是才女還是渣女呢?

一、《那一晚》:真情與私慾兼具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藍的天上託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牽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選自林徽因《那一晚》的第一節。


《那一晚》是林徽因為數不多的詩作中高質量、高水準的一首作品,然而這一詩篇比較冷門,並沒有得到後世廣泛的重視與研究。《那一晚》是林徽因對她與徐志摩之間隱晦、真實又細膩的情感的追憶與回溯。

這首真情與私慾兼具的詩歌創作於1930年,27歲的林徽因在別墅養病時發表了包括《那一晚》在內的諸多詩作與短篇小説。1921年,林長民帶着女兒林徽因到歐洲遊歷。民國著名才子徐志摩聽聞林長民是一位丰姿英偉、談吐不凡的君子,便前去拜訪他。

兩人相見恨晚,建立了深厚情誼,後多以書信來往。令林長民萬萬沒想到的是,多情才子徐志摩竟然瘋狂迷戀上了自己的女兒,而此時的林徽因也不過16歲。在多情、微雨又多霧的倫敦,兩人一起談天説地,談雪萊、濟慈等人的浪漫詩歌。


一起欣賞絢麗多彩的異域風情,共遊富有魅力的古老都城。情到深處無法自拔,深陷愛情泥潭的徐志摩為了與林徽因在一起,竟與剛生下次子沒多久的張幼儀離婚了。而從容理性的林徽因不辭而別,歸國後便與早已“媒妁之言”的梁思成結為連理。

而後,失去了婚姻與愛情的徐志摩匆匆歸國。1924年,在那個桃花拂面、春意盎然的人間四月天,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林徽因作為翻譯與徐志摩一起陪同在泰戈爾身旁。當泰戈爾得知徐志摩一直暗戀貌美如花的林徽因時,欲成人之美,為兩人牽線搭橋,

不料林徽因一直不為所動。被兩人隱晦的情感深深觸動的泰戈爾作了首小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它們之間的微風嘆了一聲:唉!”1931年,伴隨着一聲巨響,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身亡。為了紀念這位曾經深愛過自己的摯友,林徽因將失事飛機的殘骸掛在卧室,讓這段複雜又真摯的情感永遠刻在心間。


二、那一晚的別離與深情

徐志摩與林徽因這對佳偶天成的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令無數人唏噓不已。浪漫感性的徐志摩為了追求愛情而選擇背棄倫理道德,但理性決絕的林徽因卻為了世俗的和諧而選擇放棄愛情。

人生若只如初見,徐志摩是第一個給予她熱烈情感的男子,而林徽因也一直將這份炙熱的情感珍藏在心中,無法消弭。在那一個迷惘的深夜,兩人告別對方,重新啓航。林徽因表面鐵石心腸、不為所動,殊不知內心有多煎熬與痛苦。

相信徐志摩定能理解這矛盾又複雜的情感,否則也不會回覆:“別叫塵土揚起,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不斷地提醒你有我在這裏。”


泰戈爾走後,林長民唯恐徐志摩再執迷不悟,沉溺在從前的情感之中,便讓林徽因與梁思誠赴美留學。為了勸慰摯友,林長民邀請徐志摩一同遊湖,還讓林徽因與其見了臨行前的最後一面。而這一面便是林徽因筆下的“那一晚”。

而在那個瀰漫着悲傷的夜晚,究竟發生了何事,兩人到底説了什麼,如今都不得而知了。林徽因是一個理智的理想主義者,她渴望擁有理想中的美好感情,又不得不向現實屈服,被迫放棄這段還未開花結果的情感。

全詩的感情在迷惘、落寞、惆悵、傷感之間來回轉換,但其中並沒有幽怨,有的是分清方向別離後的平淡生活,還有物是人非、光陰逝去的惆悵與遺憾。然而無論如何,都要保留那一份真實。


三、獨自美麗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女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她不僅容貌清秀、氣質高雅、儀態不凡,還鍾情於古建築,在文學上有極高的造詣。然而,在談及林徽因的人品時,頗受業界的爭議。冰心先生謝婉瑩本是一位温柔細膩的女子。她的作品彰顯了愛的哲學,既有對大自然與母愛的讚美,又抒發了內心的情思。

然而,如此富有愛心的優雅女士在文章裏提到林徽因時,卻不含一絲温柔。在冰心的眼中,林徽因矯揉造作,總喜歡搞一些文化沙龍,還喜歡男人圍着自己轉。此外,冰心還認為林徽因有天生的優越感,特別愛與長相不出眾的女子站在一起。

表面上裝作關係和諧,實則是為了利用他人來彰顯自己的美貌。那麼,真實的林徽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她真如冰心口中説的那麼不堪嗎?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林徽因。她之所以對徐志摩決絕地告別,是因為徐志摩為了她拋棄了糟糠之妻,乃是不仁不義之舉,因此理性讓她選擇離去。


而林徽因的母親乃是妾室,林徽因從小看透了男人的虛情假意與薄情寡義,逐漸學會了保護自己。因此,在其他才女紛紛選擇熱烈擁抱愛情的時候,林徽因則顯得分外理智,她選擇保全自己,獨自美麗。

也正因為她熱愛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成為功成名就的建築家,成為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同時擁有穩定和諧的婚姻生活。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永遠的白月光,是梁思成一生呵護的對象,亦是金嶽霖痴痴守望的藍顏知己。

與其説她多情,倒不如説她無情,少一分對他人的痴情,多一點對自己的熱愛。不過,她終究是個美好良善的女子,彌留之時,她請求見張幼儀母子,或許是出於心理的愧疚,或許是想在孩子身上找到故人的影子。


結語:

“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往往將人傷得措手不及。人生何處不相逢,但有些轉身,真的就是一生,從此後會無期,永不相見。”摘自《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世間的緣分稍縱即逝,有些緣分甚至將人虐地遍體鱗傷,但我們仍要相信命運、珍惜緣分,更加期待緣分。一花一世界,一笑一塵緣,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是一本集瑰麗、抒情、藝術於一體的書籍。書中的許多措辭既新鮮又生動,如“你是鮮妍”、“你象新鮮”等,這些罕見獨特的文字可以給予讀者以新鮮感和跳脱感,得以使全書充滿青春與活力。

《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是一本世紀佳作,林徽因在其傾注了所有美好的情感與心血,整本書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又具備現實主義的憂傷。它能夠激發青少年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情。如果有機會,不妨仔細研讀一番,通過字裏行間,既能讀懂一代才女林徽因,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