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郪江古鎮一角。 劉玉明攝
從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城南行40餘公里,便是郪江古鎮。
郪江古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古鎮在春秋時期即為郪王國都城。秦時設郡,漢代置縣。至清雍正以來,劃入三台縣。
週末,帶着家人來到這座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譽的古鎮,在歷史沉澱的古樸與厚重間,感觸斑駁的歲月光影,找尋獨屬於這片土地的生活樣貌,也算是給疲憊的心靈放一次假。
穿過古鎮的牌樓大門,踩着青石板路進入郪王街,街道兩邊的明清建築和搖曳的紅燈籠,讓人恍然有穿越之感。青瓦房挨挨擠擠,高高低低,木製門臉面向一溜兒順延開去。蒼黑色的門廊上、木柱上隨處可見精美的浮雕圖案,古色古香。
街道兩旁的房子都有木柱支撐起來的寬敞走廊,街有多長廊就有多長。走廊是古鎮重要的生活場景,街坊鄰居在廊下喝茶、抽旱煙、擺龍門陣、編竹簍……廊下成了人氣旺盛的市場,吸引眾多遊客徘徊駐足。
這條不足千米的小街上留存了大量遺蹟,建築雖有殘缺,但能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痕跡。保存最為完整的當數地祖廟,這也是老街上外觀最為考究的建築。該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重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擴建。2019年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遠遠的,就能望見地祖廟歇山頂式牌樓的飛檐翹角以及青瓦間突起的弓形防火牆。作為戲台的萬年台就建在牌樓背面,從台下進去就到了院裏。正面大殿,有石階而上,兩廂與大殿、牌樓和萬年台相連的是走馬轉角樓。院內建築上多有浮雕紋飾,人物、花鳥蟲魚皆栩栩如生。佇立院中,鏗鏘的鑼鼓聲彷彿穿越時空隧道翩然而至。台上,生旦淨末演繹着帝王將相、凡夫俗子的傳奇故事;台下,南來北往、男女老少看戲人沉浸其中。
與之相鄰的王爺廟內供奉城隍,是郪江鎮每年定期舉行城隍廟會的重要場所。一年一度的農曆五月二十八城隍廟會,已經成為郪江古鎮文化旅遊的一張名片,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活動主要是通過城隍出巡來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並進行祈雨。古代常見“祈雨”,許多文學作品中也都有對“祈雨”的描繪。小鎮至今仍保留着這種流傳數千年的民間活動,極為難得。據説每年的城隍廟會,前來小鎮參觀的人有近十萬之多,非常熱鬧。
穿過古鎮,過橋往右,是一條古驛道,坑坑窪窪的石階、參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宛若一本緩緩展開的歷史大書。據史料介紹,這條道曾是巴蜀“古郪道”的一段,為連接川中、川東的咽喉。古郪道,是成都官道上的三台、中江這段,均為石板鋪成,可過輿轎、馱馬,是進出郪江的必經之路。
除了古廟、古驛道,郪江古鎮最負盛名的文物古蹟當屬郪江崖墓羣。已發現的崖墓有1638座,其中多室墓為790座,有建築和繪畫形象的334座。這些墓建於漢晉時期,以東漢墓最具特色。1996年,郪江古崖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崖墓羣中有大量結構複雜、形式多樣的仿木結構建築雕刻。郪江崖墓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狗咬耗子、農夫扶犁、雙鶴啄魚等數百幅畫像。
遊走郪江,觸摸一座古鎮的光影歲月,尋覓一段歷史的繁華舊夢。2000多年光陰流轉,讓郪江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也給予它走向未來的底氣。近年來,郪江古鎮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最美村鎮”傳承獎、四川省首批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鎮等榮譽。時代的革新,將我們拉回到這些真實、完整的現場,重構起一座古鎮的温暖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