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三更半夜蚊子嗡嗡難入睡?古人三招解決,既環保又有效
引言
炎熱的夏天,對於大眾而言,能躺在清涼的空調房裏,抱着手機,啃着西瓜就是人生一大樂事。不過,舒爽之餘,有這麼一種令人厭惡的飛蟲,無處不在,招人怨恨,它們就是人見人恨的蚊子。
雖然體積不大,但是蚊子的殺傷力一點也不可小覷。一着不慎,被叮上一口,一整天都別想好過。不但奇癢難忍,還會在身體上留下一個個鼓起的小包。最令人厭惡的是,它們幾乎無孔不入,作為夏夜的入眠殺手,這些傢伙一直在人的耳邊嗡嗡作響,實在令人厭惡!
好在市面上有不少滅蚊工具。相比古人,現代人的除蟲方式可謂花樣百出了。要知道,古代可謂沒有如今的社會中的黑科技,此外,而蚊蟲對人的殺傷力又實在不小。生活在古代的人們,究竟是如何防止被蚊蟲叮咬的呢?
衞生堪憂
要知道,古代處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也因此,根本無法同現代文明相提並論。
而衞生問題是最令人擔憂,由於當時沒有專門的垃圾處理中心,人們會將日常生活的垃圾四處堆放。也因此,一旦天熱後,就會滋生蚊蟲。
老話説:春困秋乏夏打盹。天氣炎熱,人們就會感到疲憊。而這時,想要睡個安穩的下午覺也成了一種奢望。由於蚊蟲叮咬,導致古人午不能眠。飽受困擾的古人還專門寫詩痛罵蚊子。也就是從那時起,老祖宗就開始了同蚊子之間的戰鬥。並且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人們還是不勝其擾。
不過,在同蚊子鬥爭這件事上,倒也不必為古人擔憂。在應對這些煩人的傢伙上,老祖宗的方法可能還要更先進!
燻的問世
要知道,蚊子這種生物作為一種對人類沒有絲毫貢獻的生物,一直都受到了人們的厭惡。為了驅趕它們,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蚊香進行驅蚊了。不過在當時,蚊香有個風雅的名字“燻”。
而燻也就成了古人應對蚊蟲最廣泛的方法了。
燻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據文獻記載,早期的古人通過焚燒植物進行驅蚊。當時王室還有專員負責燻的製作與點燃的。而當時用到的原料就是一種名為莽草的植物。雖然效果拔羣,但是莽草這種植物是有毒的。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都有毒素。依據用量,毒死一隻老鼠輕而易舉。也因此,這種方法很快就被社會所淘汰了。後來人們採用的就是如今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蒿與艾葉了。
相傳在宋朝,焚燒艾葉一度十分盛行。普通人家使用艾草驅蚊,達官貴人當時就用上了特製的蚊香。當時的蚊香跟如今的捲煙類似,用紙卷而成,也因此,蚊香也被稱為“蚊煙”。
此外,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宋朝,當時的社會上還出現了專門製造蚊香的作坊。主要用料就是艾草、雄黃等蚊蟲厭惡的香料與植物。隨着時代的發展,明清時期,社會上還出現了專門的驅蚊燈:配合專門的蚊香置於其中,滅蚊效果十分理想。
蚊香也因為效果明顯,一直被傳到如今,成了家家户户夏日除蟲的利器。
當然,蚊香也不能做到百分百的驅蚊。為了能睡個好覺,古人又發明了蚊帳。
蚊帳的發展
為了能一夜好眠,在紡織業興起後,蚊帳應運而生。
據悉,最早的蚊帳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它被稱為“幬”。
而蚊帳的帳最早源於軍營的帷帳、帳篷,跟牀上用品是沒有一點關係的。
到了唐宋時代,蚊帳就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户。而蚊帳也成了古人夏日防蚊的神器。
受限於紡織技術的發展,蚊帳也有厚薄之分。為了透氣,多數蚊帳都會選用透氣的錦、紗製成。
並且,一旦到了夏天,古人就會糊上窗紗與門簾,避免蚊蟲進入室內。不過,紗織品畢竟造價昂貴,遠非一般人用得起的。平民人家多用布製成蚊帳。可想而知,有多悶熱了。不過,古人的手段遠不止如此。不想花錢的驅蚊方法也有。
不花錢的黑科技
24孝中,就有這樣一位孝子。為了讓母親免於蚊蟲叮咬,他便在母親身邊打地鋪,赤身讓吸引所有的蚊子。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這種法子的。如此一來就出現了一種不花錢的滅蚊方法——滅蚊缸。
方法也很簡單,睡前在屋子裏放上一座裝着水與石頭的瓦缸,在裏面養幾隻青蛙。水窪作為蚊蟲最喜歡的地方,就會吸引源源不斷的蚊子前往其中。隨後就會被青蛙吞噬殆盡。此外,天乾物燥,一旦家中失火,人們還可以將缸子中的水用來救火。
若是厭煩青蛙吵鬧,在窗子底下多栽些驅蚊的植物:楝樹和鳳仙花雖然沒有味道,但是它們會分泌一種特殊的苦楝素,而這種信息素就會有效的驅逐蚊蟲。
“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處數語,略高一籌耳。”
不得不説,在同蚊子的鬥爭中,古人還是略勝一籌啊。
引用文獻: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