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條船,瞭解一段歷史,
珍藏一條船,收藏一段歷史。
《中國好青年》:匠心船説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這個歷史事件,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當時鄭和艦隊是什麼樣……
他們首次將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艦隊復原出來,展示給所有的人看。這些船模不僅把當時艦隊的盛況還原了出來,更是將我們民族自豪的東西展現了出來。
600年後
他們“復原”了鄭和艦隊
鄭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軍事家、外交家,一個被忽略和低估了的航海名人。他曾七次下西洋,途徑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達波斯灣、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往返行程近2.2萬公里,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與友誼,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艦隊共有200多艘 大小船隻,28000多人 ,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9桅12帆,是木質帆船史上的巔峯,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014年7月,在鄭和下西洋600年後, “匠心船説”團隊歷時三年、耗資百萬 打造的鄭和艦隊船模終於完成。
208艘艦船在2700平方米的展廳裏呈飛燕型依次排開,最大的寶船立於中央。船上配備的水手、官兵、隨行工匠等各類人員達9000多人,個個栩栩如生。
船隻做工精細,精緻到每艘船上都仔細考據了窗户該用何種圖案、船尾的建築應採取怎樣的風格、船上分工明確的各類人員應穿着怎樣的衣物、配備怎樣的工具,就連船隻上各類旗幟的顏色和字體都深有講究。
復刻船模
還原工藝
製作一條船模是非常耗費時間的,首先需要尋找這條船原始的圖紙,然後根據圖紙搭建船身的龍骨,組裝完成龍骨後,又要依次製作船舷木。這些木頭該怎麼樣去斷、怎麼樣去彎、每一條木頭該怎麼樣走,都需要仔細打磨。
根據目前存有的歷史資料,鄭和艦隊大概有兩百多艘船,但具體的數字,歷史資料並沒有一個詳細的記載。最終,團隊選擇了208這個數字,艦隊在寬闊的水面上航行時,整個陣型就如同燕子一般,古人據此將這種陣型稱為飛燕陣。
而製作船模甲板的所需的工藝,相對來説則要更加複雜。在這些小件的拼接上,製作團隊需要參考浩如煙海的畫作、圖紙,儘可能根據當時的工藝水平和人文風貌,去復原“寶船”甲板上的每一個細節。
就連“寶船”的上層建築,也就是那些“房屋”,也分為諸多不同的類型。例如,鄭和本人座艦的船尾較高,分為多層甲板,復原時建築的形制依然參照明清時代的建築。而雕塑門窗上的建築風格,則是參照故宮,因為明清兩朝,諸多建築工藝、門窗樣式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除了甲板和上層建築,需要注意的細節和零散部件還有很多,很多……
製作船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手工活,真正的難度不僅在於繁雜,也在於耐心,一條船模總共的零件數目大約是是一千二百個 左右,這一千二百個零件,幾乎全是用手工完成的。一條船模前前後後花費的工時,大概是四十五天到六十天 的樣子。
“我們想盡可能地去復原當時造船的一些工藝,通過船模將這些工藝也展示出來。”
不是普通的工藝品
而是承載了歷史的作品
明代早期的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同一時代的任何亞洲國家都要出色,甚至可能超越了同時代的歐洲國家,以至於有人説,當時所有歐洲國家的海上力量聯合起來,可能都無法與明代早期的海軍匹敵,但國人對鄭和的偉大卻知之甚少。
對於製作鄭和艦隊船模的初心,“匠心船説”的付昆祥説到:
最重要的一個意義,是把這208艘中國600年前怎麼造的船,這一些歷史把它刨出來,用最簡單的語言把它呈現到世人面前,給中國人講,給歐洲人講,這就是一個責任。
付昆祥表示,復原鄭和艦隊,不僅僅是為了挑戰自己,也是想要豐富國人對海洋文化的瞭解,並且實現自己的一個“中國夢”。
對於“匠心船説”團隊而言,他們希望能讓這些作品留下,這樣這些船模到了每一個藏家的手上,就不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工藝品,而是承載了歷史的作品。
“匠心船説”的負責人楊志濤認為,現在的青年,每一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問題,但其實內心都非常正能量。“我們想去對我們周圍的事情做出一些改變,我們想去幫助周圍我們能幫助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