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6月9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對外發布九寨溝世界遺產地震後動態變化遙感監測成果。成果分析顯示,九寨溝區域內全域植被已逐漸修復,備受關注的火花海已恢復昔日美麗。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遺產地內生態環境質量嚴重受損,27個遺產點中5處遺產點視覺景觀美觀度發生改變。為促進九寨溝的恢復和發展,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空天院及HIST付碧宏研究員研究團隊持續開展對九寨溝自然景觀、水體環境、植被覆蓋度、次生地質災害及其時空變化特徵的監測工作,並對外發布相關監測評估成果。

  生態環境:全域植被逐漸恢復,植被覆蓋度接近震前水平

  遙感影像分析顯示,九寨溝2017年(震前)植被覆蓋區佔全區總面積的82.11%。2017年8月8日地震發生後,植被覆蓋區佔比降為79.91%。隨着震後恢復重建工作展開。2020年和2022年植被覆蓋區佔比均提升到80%以上,反映植被逐漸恢復,整體呈上升趨勢,且植被覆蓋度接近震前水平。

  研究團隊將九寨溝全域植被覆蓋度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和低等共5個等級。其中低、較低植被覆蓋區面積顯著縮減,且轉化為中等和較高植被覆蓋,覆蓋結構整體改善,植被覆蓋的穩定性趨於升高,表明近年來九寨溝震後生態恢復治理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植被恢復集中於九寨溝自然遺產地的日則溝和則查窪溝,以熊貓海—五花海一線西南緣的植被恢復態勢最佳。

  進一步深入研究得出結論,低植被覆蓋區主要呈斑塊狀分佈在高海拔山區以及坡度較大的河谷區,較低和中等植被覆蓋區於主要呈帶狀環繞於低植被覆蓋區外圍。由低、較低植被覆蓋度轉化為中等、較高植被覆蓋度的區域在空間上呈塊狀、條帶狀、零散星狀分佈,全域整體已經逐漸進入植被恢復期。

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水體環境:火花海經過災後恢復重建,水體和周邊生態環境逐漸恢復

  九寨溝地震使得火花海堤壩嚴重損毀,決堤口長度約30~35米。一方面,火花海堤壩北側發生大規模垮塌,使得火花海水位降低,鈣華丘幾乎全部露出水面,鈣華因失水而退化,造成視覺景觀的巨大改變,極大影響了美學觀賞價值;另一方面,鈣華堤潰壩還讓火花海失去了原有的蓄水和調節功能,隨着火花海水位的降低,上下游形成巨大的水頭差,上游水流的衝擊可能導致火花海壩體的持續坍塌,引發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包括鈣華壩和鈣華丘的坍塌等。

  火花海作為九寨溝遺產地的重要遺產點,是研究團隊的監測重點。基於遙感影像顯示,經過災後恢復重建,火花海潰決區鈣華壩已完成修復,其水體也基本恢復,已於2020年10月重新對外開放。從2022年7月無人機獲取的影像可見,修復後的火花海壩體穩定,上游來水充足,水體清澈,周邊植被基本恢復,火花海已經逐漸恢復昔日美麗。

  遙感監測顯示,2017年8月震後壩體潰決,堤壩決堤口長度約30~35米,白色鈣華凸顯,水體面積約0.0532平方公里,其下游湖泊水體混濁。2020年6月,鈣華堤正在修復中,水體開始蓄積,面積約為0.0648平方公里。2022年7月,水體蓄積面積約為0.111平方公里,水體清澈,已接近震前景觀。

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滑坡空間分佈及變化:震後滑坡易發性區域面積逐漸減小,地質災害高、極高易發性區域面積大大降低

  整體上震後滑坡易發性逐年降低,進入震後長期穩步恢復過渡期。震後早期滑坡易發性主要受發震斷層和地震烈度等因素控制,整體形態表現為北西走向橢圓狀,面積大。隨着時間的推移,震後滑坡易發性的控制因素轉變為坡積物、降雨以及地形等,其高易發性區域整體呈北西走向的窄條帶狀分佈,面積明顯減少。

  為了定量研究震後滑坡易發性的空間分佈和變化情況,研究團隊統計了2017年、2017—2019年和2019—2020年滑坡各易發性級別所佔比例。結果顯示,2017年中、高等級易發區所佔比例最大,分別為31.18%、13.56%,極低滑坡易發區的比例佔10.88%,表明地震擾動造成遺產地核心區內滑坡易發性較高,整體處於一個較易髮狀態。2017—2019年的震後滑坡易發性結果顯示,與2017年相比,高和極高易發性區域迅速下降至11.00%,極低易發性區比例迅速增長,從13.56%增至51.87%。2019—2020年的震後滑坡易發性結果顯示,2017—2019年,高和極高易發性區域繼續減少,其總比例從11.00%降至8.71%,極低易發性區域繼續擴大,其比例從51.87%上升到55.57%。上述研究表明,經過災後的自然恢復並輔以人工治理修復,九寨溝遺產地內地質災害風險大大降低。

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上述成果基於付碧宏牽頭的九寨溝“天-空-地”監測項目開展。該項目為期三年,主要對九寨溝開展“天-空-地”一體化立體協同的多平台、多傳感器高精度遙感監測和示範研究,建設九寨溝保護與恢復空間信息監測系統,構建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國際科技諮詢和培訓平台,為九寨溝保護管理提供重要科學數據和技術支撐。

  九寨溝世界遺產地管理局副局長杜傑指出,近年來積極開展九寨溝震後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見顯著成效。但是遺產地內植被生態的穩定性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管理。未來他們將進一步加強與空天院及HIST研究團隊的合作,繼續開展植被和水體生態環境及自然災害的“天-地”綜合監測與評估,讓科技支撐為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枱央視記者 褚爾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50 字。

轉載請註明: 震後六年 九寨溝火花海恢復情況如何?最新監測成果發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