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村外的山

青未了‖村外的山

如果説河流滋潤了北方山民的血液,那麼山川就鍛鑄了山民的骨梁,作為一個北方農村的孩子,怎麼能不喜愛山呢?從小的記憶裏,周圍許多村子都是依山而建,傍山而居,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神邸。人們形容一個人堅毅的品質,往往會説他堅韌如山。

家鄉的山許多都不高聳,我們那裏是丘陵地帶,連綿的土坡縱橫起伏,幾十米高的土丘就可以稱之為山,一兩百米高的山就已經頗為壯觀。我們村就在河溝西岸的山上,順坡而下,三五家成一排,縱橫交錯的山道延伸下去,半面山坡滿布屋舍,對面的小東山同樣不到百米,但東山上並無人家,只有滿山的柏樹。我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在村裏學校讀的,每年清明節班主任都帶着我們爬東山,其實學校就在山腳下,並不費事,爬到山頂也用不了一個小時,我們的目的是要到山頂回望西邊的村落,返程時折幾段柏樹枝回家,路過河溝的時候再折幾段柳樹枝,插在家裏的門框上,這是清明的習俗。

五年級的清明,校長帶我們去了更遠一些的仙姑山,因為之後我們就要去鎮上讀初中,大約他想讓我們看一看更遠些的山。在中國,有無數的仙姑山,我們要去的那一座,也不過離我們五公里的東北處。我們組隊步行,越過兩道山嶺,在中午之前到達了仙姑山,很失望,仙姑山比我們的小東山還要低矮,且光禿禿的連棵樹都沒有,只有散亂的大石,錯雜的一人高的荒草,山頂上有兩塊扁平的巨石搭出一個山洞,裏面有破敗的香案,案頭有香爐,香爐前供着一雙繡花鞋,據説是仙姑的鞋。隨後校長講了那個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仙姑的故事,無非是當年八路軍路過這裏,沒了糧草,飢寒交迫,仙姑將他們帶上山,在山頭埋鍋造飯,仙姑在一個石鍋裏倒滿了水,又放一把高粱米,隨後煮出一鍋高粱飯,誰知將飯盛出來,鍋裏還是滿的,就這樣一碗一碗取之不盡,整個隊伍都吃飽了,仙姑將石鍋翻轉過來往地上一扣,再翻回來,鍋裏空空如也。

我們忍着早春的料峭北風聽完了校長的故事,隨後原路返回,直到許多年以後我都沒想明白校長的用意,最終我不得不告訴自己,也許校長僅僅是厭倦了每年都去小東山折柏,這才去了一趟仙姑山吧。但自此以後,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卻總是喜歡爬到當地的山頂去望一望,這個習慣還是要歸功於當年學校的老師和校長。

與江河湖泊不同,水系除了提供日常用水還能供給人們無盡的水產,但山並不能直接提供給人們什麼,山上有什麼呢?石頭,荒草,塵土,這些都不是人們日常用到的東西,即便要在山上開墾果園,那也是一個極漫長的回收過程。但人們依舊離不開山,隨着時間的推移,眼見村裏的樹木換了品種,古井被填平,河溝改換了樣貌,唯獨遠近的山丘,還是記憶裏那個樣子,他不增不減,在一輪輪四季交替中守護着大山的子民。作為山的子民,誰能不愛山呢?你看他在春夏換了綠裝,在秋風裏托起落葉,尤愛他在寒風呼嘯的冬季,落滿白雪,遠處,近處,一塊塊高低錯落的山丘,就像蒸好的一鍋大白饅頭鋪在大地上,温馨可愛。

青未了‖村外的山

壹點號青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9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村外的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