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資訊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海北藏族自治州立足獨特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藴、富集的旅遊資源優勢,堅持以全規劃覆蓋、全區域建設、全產業融合的“三全”模式為統領,把發展文旅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和全州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厚植旅遊根基,創優旅遊品牌,加速產業升級,實現了從“點”到“線”到“面”的華麗轉身,文旅工作實現“三年一提升、五年上台階”的大步跨越,文旅產業實現了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文化品質得到彰顯,產業發展提速增效,鄉村旅遊煥發活力,海北州已經從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子上邁出了創新探索的堅實步伐。
如畫的門源油菜花美景。
海晏縣太陽湖。
剛察縣洄游的湟魚。
祁連縣牧場美如畫卷。
這裏有雄奇壯麗的祁連山,這裏有聞名遐邇的青海湖,這裏有香飄萬里的百畝油菜花海,這裏誕生了世界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這裏孕育了令人敬仰的“兩彈一星”精神……
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和優秀的人文精神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得到完美融合,是發展文旅融合大旅遊的不二選擇,經過幾年的發展,海北州文旅產業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效果更加凸顯。逐漸構建起“產業圍繞旅遊轉、產品圍繞旅遊造、結構圍繞旅遊調、功能圍繞旅遊配、民生圍繞旅遊興”的文化旅遊發展新格局。
海北州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立足獨特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藴、富集的旅遊資源優勢,堅持以全規劃覆蓋、全區域建設、全產業融合的“三全”模式為統領,把發展文旅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厚植旅遊根基,創優旅遊品牌,加速產業升級,實現了文旅工作“三年一提升、五年上台階”的大步跨越。
2020年,海北州文旅產業發展又結出了累累碩果。全年完成文化和旅遊投資11.89億元,完成文旅產業營業收入17908.07萬元,同比增長15.93%;累計接待遊客479.42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4414.21萬元。
剛察縣成功創建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祁連縣阿咪東索景區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金銀灘-原子城景區通過國家5A級景區景觀質量評審,正式列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名單;門源回族自治縣、剛察縣和海晏縣成功入選我省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門源縣聚陽溝景區、祁連山生態牧場和祁連縣峨堡古城遺址公園、祁連鹿場4家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海晏縣金銀灘上的一抹“紅”被國家發改委評為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
全規劃覆蓋,築牢文旅發展“四梁八柱”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海北州突出頂層設計,強化“全域思維”,樹牢“大景區”觀,把文旅融合理念融入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納入州、縣經濟社會發展年度目標考核範疇,加快資源整合優化,形成點、線、面協同聯動發展格局和空間形態,推動全州文旅聯動發展。
2020年4月,海北州委、州政府召開了第五次文旅發展大會,會議出台了《關於促進文旅融合推進“三全”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海北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督查監督考核辦法》。7月,頒佈實施《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域旅遊促進條例》,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推進海北州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先後編制完成《海北州全域旅遊規劃》《海北州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將文旅規劃與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規劃有機結合。四縣也相繼完成了全域旅遊規劃及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形成覆蓋全域、縱深到點的文旅規劃體系。
海北州深入挖掘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祁連山大草原為代表的綠色高原生態自然風光、以豐富的民族文化為代表的特色民族風情的“三色”文化內涵,實施“泛旅遊系統”提升戰略,推動傳統觀光旅遊業態躍級為多元化、一體化的高層級業態,精心打造四種不同形態旅遊“金字招牌”。
以祁連山草原、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打造“金色門源·花海之旅”;以原生態地質資源、特色歷史人文資源,打造“祁連山下·天境之旅”;以措温波藏城為核心,青海湖北岸旅遊經濟服務帶為依託,打造“藏城剛察·聖潔之旅”;以“兩彈一星”理想信念培訓教育為核心,將音樂文化、體育文化融入旅遊,打造“河清海晏·樂動之旅”。
積極主動融入全省“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的戰略佈局,以祁連風光、青海湖環線兩條全域景觀廊道和金銀灘-原子城等四個全域旅遊示範景區為重點,成功打造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景區、環青海湖生態型景區,使分散的文旅資源點串成線、線連成片、片集成塊。
祁連縣、剛察縣先後成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祁連縣八寶鎮冰溝村等4個村入選為全國旅遊扶貧示範村,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數量達到20個,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101家。這些都在説明海北文旅正在由“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加快轉變。
全區域建設,推動文旅設施“提檔升級”
“全區域建設就是要打破以往職能部門各自為戰、項目實施零敲碎打局面,全方位、全地域系統推進旅遊發展。”海北州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登才加表示。
海北州把全州交通設施、生態整治、河道整治、城鄉風貌改造等項目“一攬子”納入全域旅遊項目庫,制定《海北州各縣和州直部門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任務分解表(2017-2019年)三年提升項目》,“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青海湖生態博物館、達玉民俗村、祁連山生態牧場、天境祁連旅遊基礎設施、剛察縣沙柳河湟魚家園、倉央嘉措文化廣場等投資100.25億元的一批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全面完成。
以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和黑河大峽谷森林公園兩個森林公園、337家家庭休閒農(牧)場及白犛牛公園、森林康養旅遊基地等一批重點農(牧)業旅遊示範工程為“點”,以打造“冰雪小鎮”“飛行小鎮”“森林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為“面”,點面結合實現景城一體、城鄉一體。道路沿線、景區景點完成“廁所革命”,改擴建廁所557座。
依託緊鄰甘肅省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甘青旅遊大環線”,推動建設環青藏鐵路、環青海湖地區優勢互補的大旅遊圈。已形成青藏鐵路、蘭新二線(高鐵)、國道315、227線和省道湟嘉公路、祁連支線機場等高等級公路、鐵路(高鐵)、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發展格局,西察公路、扁門高速正在加緊建設,實現州內串聯四縣的旅遊內環線和州外輻射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和甘肅省張掖市的旅遊外環線。
相繼開發了“夢幻海北大愛之旅”四日遊、原子城探秘之旅二日遊、祁連山風光帶康養之旅三日遊、環青海湖休閒之旅四日遊、甘青大環線海北生態之旅三日遊等五條旅遊精品線路,並且配套建設了公路幹線旅遊景觀工程和生態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完善旅遊道路標識牌,景區通達能力達到100%。
全產業融合,撬動文化旅遊“資源變現”
海北州縱深推進“旅遊+”戰略,聚焦農牧業、文化、互聯網、扶貧等要素,使旅遊資源“跨界混搭”,產生複合“化學反應”,讓更多資源轉化為文旅產品,實現“倚綠生金,以景換銀”。
建立了以油菜、食用菌、蕨麻、虹鱒魚、白犛牛等為主的特色種養基地,創建了“最美麗的油菜花海”“青海花菇之鄉”“蕨麻種植示範基地”“高原首家火焰蔘種植基地”“西北最大的冷水魚種苗繁育基地”等特色種養品牌64個。突出綠色有機元素,以青稞、油菜、藏羊、犛牛等農畜產品為主打產業,大力發展延伸產業鏈,打通地域壁壘,實現農業規模化種植、農業景觀營造、原生態畜牧業與觀光農牧業、休閒農牧業、體驗式農牧業之間相結合的產供銷的有機鏈接。
深入挖掘和展示草原文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高原農耕文化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旅資源,成功打造了門源油菜花文化旅遊節、海晏王洛賓文化旅遊節等享譽省內外的系列文旅品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民間技藝為主,開發出唐卡、羊皮畫、牛角製品等40餘種特色文旅商品。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營銷,充分運用新媒體短視頻,開展“全域旅遊夢幻海北”媒體行、海北旅遊黃金週推介、“十萬山東人遊海北”等系列活動。舉辦“大美青海趣海北”網絡營銷活動,集中推介“夢幻海北”優質文旅資源,線上話題播放量突破兩千萬次。雲遊系列節目播放海北文旅宣傳片累計觀看人數達1309.34萬人次。建成運行海北州智慧旅遊數據中心平台,在涉旅場合和旅客集中地區實現WiFi、移動通信信號、視頻監控全覆蓋。
文旅產業的發展讓羣眾搭上了“旅遊車”,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依託產業扶貧政策,海北州實施了“旅遊+山水田園+特色餐飲”“旅遊+特色風情小鎮+特色民宿”“旅遊+土特產品商業+技能培訓”等旅遊精準扶貧戰略。探索“旅遊景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户”的文旅精準扶貧模式,盤活鄉村特色文旅資源,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户通過參與旅遊脱貧致富。投資5197萬元打造了16個省級旅遊扶貧村,129家星級農牧家樂,累計帶動976户3175名貧困羣眾人均年增收1300餘元。2200餘名貧困羣眾通過共保生態、共享旅遊收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吃上了“生態旅遊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北文旅產業正在大發展的道路上大跨步地向前走。
採訪手記:順勢而為,讓文旅產業更出彩
冬季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旅遊的淡季。活躍冬季旅遊市場、加速冰雪運動、“破冰”季節性旅遊短板,成為推動文旅發展由“淡”轉“旺”的重要抓手。
海北州順勢而為,以“崗什卡國際滑雪”冰雪品牌等“冷資源”為核心,啓動了歷時4個月的“冬春季旅遊·趣海北”暨祁連山國家公園冰雪嘉年華系列活動,在四縣打造冰雪文化為主的冬春季旅遊新賣點,不僅激活了冬春季旅遊發展動能,延長了旅遊週期,更拓展了冬春季旅遊消費空間和消費需求。
海北是一方秀美夢幻的神奇土地。這裏的濕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峽谷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光競相爭豔;這裏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歷史深厚,“唐蕃古道”“絲綢之路”“卡約文化”“阿柔部落”“蒙古六旗”“回族拱北”積澱展示着燦爛的文明。
開局“十四五”,奮進新徵程。要以自身特色為基礎,把握資源、開拓創新、順勢而為,努力讓文旅產業更出彩。
順勢而為,就要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進一步優化文旅要素配置。充分發揮“旅遊+”“+旅遊”等模式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發展攝影、户外、徒步、康養、遊牧、體育、休閒等模式,促進了文旅產業“承上啓下”“接二連三”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大旅遊”發展的紅利正在惠及更多的羣眾。
地處祁連縣“東大門”的峨堡鎮古城驛站牧家樂是該縣第一批開辦的牧家樂之一,牧家樂負責人陳建新説:“雖然祁連山草原美名在外,但一到秋天草變黃的時候,遊客就很少來了。往年9月底,我經營的牧家樂就已經關門了。但2020年不同,因為政府在峨堡鎮開發了古城遺址公園、絲路舞馬城等多個不受季節影響的旅遊景點,延長了經營期。去年國慶節期間,我接待的遊客就超過3000人,收入達10萬元。”
順勢而為,就要主動融入全省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中,搞清楚文化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內在關係,搞清楚融合與發展、文化與旅遊、政府與市場、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找準文化和旅遊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
順勢而為,就要看清基礎、找準特色,發揮好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加快補齊短板,讓文化和旅遊真正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融起來,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文化旅遊產品創新,形成合力。
順勢而為,就要把海北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釋放更多發展潛能,實現“倚綠生金,以景換銀”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來源:大美青海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