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貓》是村上春樹與父親最後的交流,更是他與自己的一次深談

“某個夏日的午後,父親和我一同去海邊遺棄一隻貓。”

故事始於貓,也止於貓。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

“正是這一件件小事無窮地累積,才讓我這個人長成如今的模樣。”

村上春樹2021重磅新作,終於完整談起父親、自我、回憶與貓。

《棄貓》是村上春樹與父親最後的交流,更是他與自己的一次深談

談論父親村上千秋年輕時的往事,是小説家村上春樹多年的夙願。然而,父子之間的隔閡,讓一切變得無比艱難。直到2008年,村上千秋以九十高齡告別人世,這種寫作才有了可能。這是《棄貓》的由來。顯然,這本書對村上春樹的意義,遠遠大於他的任何一部小説——只有認識父親,才能認識自己、認識寫作。如果連家族的隱秘都不清不楚,又怎麼知道自己要為何而寫?

《棄貓》是村上春樹與父親最後的交流,更是他與自己的一次深談

《棄貓》的寫作源於一次短暫而又“笨拙”的對談。這是父子倆在彼此對峙數十年後的首次交流,“儘管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牽絆着我們的那種類似緣分的東西,毫無疑問在我心中發揮了作用”。不過,就算有了事先的鋪墊,《棄貓》仍然令人措手不及。比如貓。熟悉村上春樹的讀者不會不知道他與貓的淵源:他是家中的獨子,沒有兄弟姐妹。童年起,貓和書就成了他最珍貴的夥伴。彼時,他最大的快樂是“在檐廊上和貓一起曬太陽”。

然而《棄貓》偏偏告訴我們,當他想起父親時,他就想起了一隻棄貓。那是上世紀 50年代中期,還在上小學的村上春樹和父親一起,去海灘遺棄了一隻母貓。問題是,既然如此愛貓,那又為何會棄貓?儘管村上春樹沒有做出過多的解釋,但明眼的讀者還是能看出一點不同:所謂“棄貓”其實是對父親一生際遇的隱喻,完美地闡釋了那代人的悲劇命運。想來,村上春樹必定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糾結,才能提起筆來,毫無掛礙地談論父親過去的經歷。而當他開始他的講述,他記憶裏的那隻貓就自動地走了出來,與現實中的父親形成了微妙的對應。

村上千秋生於1917年,年幼時正逢日本昭和經濟危機。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祖父將他送到奈良的寺院寄養。但沒過多久,這個孩子就因為“不能適應新環境”,被送了回來。久而久之,這段經歷鑄就了他隱忍的個性,也預演了他此後的人生。1938年,20歲的村上千秋應徵入伍,與同伴一起被送到中國,真真切切地見識了戰爭的慘烈。然而,他骨子裏還是温柔的,喜愛學問,渴望寧靜,“秉持與生俱來的純潔信仰”。戰爭對他來説,從來不是一次光榮的冒險。

相反,它就像一面鏡子,清晰而又徹底地照出了他的模樣:他和他的同伴一樣,都是被遺棄的貓,還沒有真正長大成人,還沒來得及見證世界的精彩,就被命運推上戰場,“肩負着那個不幸至極的時代微不足道的一角。”“亂世之中,父親似乎只是想安靜地吟詠俳句,從中尋找安慰。”

此時,俳句就是村上千秋“唯一且意義非凡的避難所”。於是,在剛剛二十出頭的年紀,他就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鳥歸去,嘰嘰喳喳向何方,是故鄉/是士兵也是僧人,遙對明月雙手合十。”事實上,這些句子有沒有非凡的文學價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俳句,我們看到了一個被拋擲在異鄉的青年如何滿心煎熬地面對無休無止的行軍打仗。在一個又一個瀰漫着血與火的夜裏,他“遙對明月雙手合十”,想起家鄉……

這與村上春樹小説中的人物如出一轍:沉默、敏感、孤獨,想要被世界接納,卻又與身邊的人保持着距離。或許,這就是牽絆着父子倆的“緣分”。這種緣分從現實中起身,經過虛構的處理,就成了村上春樹小説最迷人的部分。與其説,《棄貓》是村上春樹與父親最後的交流,倒不如説,是他與自己的一次深談。身為小説家的他並不需要向世界敞開心扉,講述那些不願向外人説出的隱秘。但他很清楚,每個人都註定要和過去一起活下去。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對父親,不能與往事握手言和,他就無法深入世人的內心,去書寫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而這恰恰是小説家的終極命題。

文/谷立立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賀夢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9 字。

轉載請註明: 《棄貓》是村上春樹與父親最後的交流,更是他與自己的一次深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