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姑蘇隨處可見的小橋,看似尋常、安謐,不動聲色,卻藏着離奇有趣、哀怨悱惻的故事。
吳門橋
姑蘇乃水鄉澤國,有大小河流20000條,總長度達1457公里,是全國擁有河道最長的城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譽之“東方威尼斯”。
因是水城,處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蘇州老宅的房子好依水而建,開窗隔河相望,蠻古典、蠻有趣、蠻有詩情畫意額。
大大小小的河流把姑蘇城分隔得錯落有致,而街與街、巷與巷相連的便是一座又一座有意思的橋樑。據唐人白居易記憶:“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至宋,龔明之在《中吳記聞》載,有名字的橋360座,與南宋《平江圖》繪蘇州橋359座相合。“水巷小橋多”,在蘇州街上隨意走走,行不多遠,便可見到一座玲瓏別緻的小橋,那橋看似尋常、安謐,不動聲色,卻藏着離奇有趣、哀怨悱惻的故事。
蘇州最有名的橋有10座。歷史最悠久的是烏鵲橋,距今2500年,因吳王建烏鵲館而得名,相傳是買賣烏鵲最早的花鳥市場。晨曦中古橋上的人喧鳥啼,已不復見,但今日的單孔石橋留下了諸多想象的餘地。
建於唐代的寶帶橋,由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在籌資時,他將自身寶帶捐出,故得此名。它是蘇州橋中最長(316米),也是橋洞最多(53孔)的古橋,橋堍呈喇叭形。賞玩此橋,切勿冷落橋旁的石獅、經幢、石塔與石亭雕刻,從中體味滄桑的韻味。
“步入吳門第一橋”的吳門橋,是建於北宋的三孔石橋,清代重修為單孔石橋,乍一看,橋身系金山花崗岩構築,細細打量,古橋的武康石依稀可見,殘存中猶見往昔流水年華的風情。吳門橋與盤門城樓、瑞光塔組成蘇州城南風韻迷離的景緻:盤門三景。
給蘇州帶來盛名的是楓橋,它位於閶門外七里之遙的楓橋灣,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自唐代張繼詠《楓橋夜泊》後,楓橋代代有詩文相伴,由閶門至楓橋一帶,楓橋、古關、老鎮、名剎組成姑蘇繁華之地,“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惟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蘇州的橋舉不勝舉,橋名耐人尋味,如孫武子橋、吳王橋、陸侍郎橋、周太保橋、李師堂橋、三太尉橋、渡僧橋、積善橋、樂安橋、落瓜橋、柳毅橋、黃鸝橋、花橋……橋的模樣各不相同,或偉岸,或壯觀,或挺秀,或古樸,在悠悠湮沒的歲月中,每一座橋都有一段説來話長、如泣似訴的趣事軼聞,是閒聊的話資,漫談的花絮,入夢便是恣意縱情的清趣。倘若以水為蘇州的脈絡,那麼橋可稱為蘇州的骨骼。堅實鎮定、從容不迫,是橋的靈魂。
筆者幼年住肖家巷61號,是巷底最末一家,西窗下是流水,開門便見一座小橋,名喚雪糕橋,童年時納悶,莫非古代已有雪糕?稍大後知悉,原來古時肖家巷內有位張姓孝子,家貧斷炊,又逢漫天飛雪,他便將門下白雪,製成糕點模樣,獻給母親,“昔張孝子摶雪為糕以奉親”。張孝子去世後,鄉人便在其墓旁立祠祭祀,小石橋亦取名雪糕橋,以彰孝道。上世紀90年代返蘇,還見此橋,不過前些年已將老宅改成茶館,雪糕橋也成平橋哉。(曹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