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回村記

“二老”回村記

趙莊村曾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郭戈管俊卿攝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孟磊郭戈秦川

“這方案還得再改改,除了文字、圖片和模型,還得添置些能反映鄉村生活的老物件。”10月29日,在鶴壁市淇縣靈山街道趙莊村村委會,70歲的趙英敏談起村史館規劃滔滔不絕,幾個來自設計單位的年輕人不停記錄着。

“論技術,這些年輕人建個村史館不成問題;但要論如何展現趙莊的‘精氣神’,他們不一定比得過我這‘老傢伙’。”趙英敏自信地説。

“那可不,你來趙莊比誰都勤,村裏每一道坡、每一條溝你都去過,連我也比不上啊!”68歲的管俊卿邊拍照邊打趣道。

依山而建的趙莊村曾是省級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成為“網紅”村,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萬元,最後5户貧困户也順利摘了帽。村“兩委”決定建設一座村史館,全方位展示趙莊村脱貧成果,除了邀請設計單位,還特地邀請趙英敏、管俊卿“二老”前來商量。

“趙老、管老可是大家的老熟人了,兩位雖不是趙莊人,可對趙莊的變化比誰都瞭解、都上心。現在村裏有點啥新情況,都會邀請‘二老’過來提提意見。”趙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偉説。

從市直單位退休後,趙英敏和管俊卿的晚年生活可謂豐富多彩——趙英敏痴迷於研究鶴壁文化,尤其是殷商曆史與文化,單是考證趙莊村歷史就寫了近60萬字;愛好攝影的管俊卿對趙莊村這座南太行傳統古村落情有獨鍾,3年來拍攝照片近5000張。一個擅長文字,一個擅長影像,“二老”從相識到相知,逐漸成了好搭檔。

2016年,趙莊村發力鄉村旅遊,自那時起與“二老”結下緣分。5年來,趙英敏深入趙莊村下轄5個自然村,詳細考證“財神趙公明”的傳説,結合農耕文化與殷商文化,提煉出“老家趙莊,財神故里”的發展口號;管俊卿積極組織攝影愛好者開展采風活動,一大批攝影作品被媒體廣泛刊登,趙莊村的知名度、美譽度持續提升。

走在乾淨整潔的村道上,趙英敏、管俊卿對村裏近年來發生的變化如數家珍——“你看,這個是2018年7月打造的‘網紅橋’,特別受歡迎,旅遊旺季每個月能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

“遠處那一片是根據傳統民居改造的民宿‘三合園’,古井、古樹保存得特別完好。”……

“來趙莊就跟回自己家一樣,建村史館咱能不盡心盡力嗎?”趙英敏和管俊卿笑了。為了給村裏的旅遊產業“問診把脈”,兩人決定到海拔700米的地谷嶺去看一看。

經過約40分鐘的攀爬,一片開闊的山地草原映入眼簾,數十匹馬兒正悠閒地吃草,宛如世外桃源。正在放牧的村民徐建光一家是地谷嶺上僅有的住户。

“現在村裏發展得那麼好,你們沒想着下去生活?”“如今這山上跟山下沒啥大區別,有水、有電,還能上網。國慶長假期間,不少驢友專程爬上山感受原始的自然風光,我們每天光賣飯就收入不少錢。”管俊卿與徐建光聊了起來,趙英敏着手對歷史遺蹟進行考證。

近年來,隨着國家政策引導,各地都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但發展模式單一、項目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也日益突出,依託“網紅”旅遊項目火起來的趙莊村該何去何從,怎樣挖掘具有自身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帶着“作業”而來的“二老”不敢有絲毫懈怠,與陪同上山的張偉深入探討起來。

“登上這地谷嶺,既能飽覽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又能探訪收糧洞、朝歌寨等‘有故事’的景點,旅遊開發何不在這方面做做文章?”交流之中,大家一拍即合,帶着碰撞出的“火花”直奔村委會而去。

採訪手記

從市直單位退休後,趙英敏、管俊卿在鄉村振興的舞台上開啓了人生“第二春”。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除了告老還鄉、返歸故里的本籍人士,不少長期紮根農村基層的新鄉賢,正發揮智力優勢、積極建言獻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雖然受城市化浪潮裹挾,大量農村人口選擇到城市發展,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農村、紮根農村、奉獻農村,將汗水揮灑在脱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進程中。

鄉村名片

趙莊村位於淇縣靈山街道西部,村內殷商曆史文化遺蹟眾多、自然風光秀美,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現有201户780人。2016年以來,趙莊村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以開發“網紅”旅遊項目為抓手,推進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廣大羣眾增收致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6 字。

轉載請註明: “二老”回村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