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全國各地的古城遊人如織:麗江古城景區共接待遊客接近98.7萬人,超過去年同期;平遙古城遊客接待量居山西全省景區之首;絲路古城敦煌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0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以上……
“古城遊”持續升温,古城的命運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護好、用好、發展好古城,是一個必須慎重思考的問題。
一些古城規劃不落實、保護不用心,亂建地標、拆真建假、過度開發,甚至還存在安全問題
身長57.3米,手持長達70米的青龍偃月刀,站在形似古代戰船的基座上,哪怕從數公里外,也可望其威風身影——一座位於湖北荊州古城東南側關公義園裏的巨型關公雕像,最近引發了不小的風波。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日前發佈通報,其中提到湖北省荊州市在古城歷史城區範圍內建設的巨型關公雕像,違反了經批准的《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關規定,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
關公,即關羽,漢末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荊州,楚文化的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關羽與荊州淵源頗深,在此地留下不少傳奇故事。《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自此,關羽和荊州有了交集。據史書記載,關羽鎮守荊州有五年多之久。“關公文化”,無疑是荊州古城的一張“亮麗名片”
然而,這座號稱是“荊州旅遊新地標”的雕像,不僅在文化、審美方面受到質疑,還存在違法違規、安全隱患等問題。
關公雕像下的基座是一棟兩層高的建築物。據悉,基座未經過消防驗收便從去年開始開門迎客,違反了消防法,而雕像基座以上的關公像未經規劃許可,違反了城鄉規劃法第四十條的規定,也屬於違法建設。
在住建部的通報中,巨型關公雕像還被指“違反《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關規定”。記者查閲規定發現,規劃對城內建築高度有嚴格規定。其中,重點保護區50米以內,高度小於3米;50米至75米,小於6米;75米以外,小於9米。特別提到城內不能有高樓大廈,總高度要控制在15米。而身長57.3米的關公雕像,遠超這一限制,在荊州古城內顯得突兀,違背了以合理規劃護古城發展的初衷。
對真正有價值的歷史遺存不上心,疏於保護甚至隨意拆除,但又不惜巨資打造“古鎮”“古城”,背後是一些地方存在政績觀不端正、追求短期效益等錯誤傾向
除了和荊州古城建巨型雕像一樣濫建地標的情形外,“有的古城不恰當地拓寬馬路,突破規劃的控制高度,破壞古城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還有一些地方熱衷造‘假古董’,不惜拆掉真文物、真街區,甚至錯把假的當成保護對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學委會副主任委員張廣漢説。
去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通報批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力的5個城市,山西省大同市位列其中,問題是“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大同古城為方形城池,位於大同市中心區域,面積3.28平方公里。公開資料顯示,它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增築而起。600多年來,大同古城飽經滄桑,多次被破壞。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對百分之七十遺存的古城牆包磚修復,並對年久失修的歷史文化遺址進行重新翻修,其中包括在《木蘭辭》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所述的花木蘭拜見天子孝文帝的北魏平城明堂等。
然而,大同古城“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發展模式飽受爭議,也是此次被通報批評的重要原因。古城居民和現代風格建築被要求遷出古城,大同古城成為了一座沒有學校、醫院和人煙的“巨大工地”:明末就已被焚燬的代王府重建,“仿古街”取代了原先的下寺坡街,仿古四合院羣落與古城遙相呼應……仿古,似乎成為了大同市的特色。
同時被通報批評的還有山東聊城。與大同類似,聊城在2009年啓動了古城復建工程,並在2014年正式完成,耗資38億元。在《聊城市古城保護與整治規劃》中,設想是“只拆除影響整體歷史風貌的建築,保留傳統的街巷和建築,只進行有必要的修整”。但實際上,聊城的古城復建並未採取這一方案,而是想一次性恢復昔日繁華,古城內的古建築、古街巷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仿古建築。
“古城‘拆真造假’,反映了一些地方決策者缺乏文物和遺產保護的理念,不明白何為歷史價值。”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認為,保護就是發展,保護文物就是繼承歷史、繼承文化,決策者的文物保護意識和理念的培養還亟待加強,濫拆濫造的路子走不得。
錯誤的政績觀,同樣是破壞現象背後的原因。“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對真正有價值的歷史遺存不上心,疏於保護甚至隨意拆除,為建設讓路,但同時又不惜巨資打造‘古鎮’‘古城’。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表明一些地方存在政績觀不端正、追求短期效益等錯誤傾向。”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委員宋曉龍表示。
國務院已將135座城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在30多年裏也進行了多次修訂
無論是此次被通報的巨型關公像所在地荊州,還是去年被通報的大同、聊城等五地,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為了保護那些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1982年2月,“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提出。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將135座城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代表的古城裏,往往分佈着大量歷史保護建築和歷史文物。如何保護、開發、改造這些“無價之寶”?
古城保護有據可依。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佈實施,成為我國文保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並在30多年裏進行了多次修訂。以此為基本依據,一系列文物保護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先後出台,為文物保護髮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範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
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伍江看來,國家對歷史文化保護越來越重視,古城保護工作面臨有史以來最好的形勢,“但仍存在大拆大建的情況,許多人只看到古城保護的經濟效應,忽略保護本身的內涵。”
紀檢監察機關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嚴肅查處和糾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職人員失職失責、濫用權力搞權錢交易、借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包庇縱容文物犯罪、或為文物犯罪團伙充當“保護傘”等問題
“一些地方不顧歷史遺存搞集中連片開發,還有些地方過度商業化開發,致使古城格局、歷史文脈等遭到破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住建部紀檢監察組有關負責人表示,以上這些問題,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傳承體系建設系統性不強、整體性不夠的原因,也有監督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法治剛性不足等原因。
文化遺產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旦破壞很難挽回。因此,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需慎之又慎。若是有關單位和工作人員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毫無敬畏,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失責失管,必須嚴肅查處和問責。
對此,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緊盯濫建地標、亂拆亂建等突出問題,監督落實文物保護職責,督促問題整改到位,以強有力的監督為文化遺產傳承保駕護航。
福建省紀檢監察機關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是否嚴格落實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是否認真研究部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時分析解決重大問題,是否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等開展監督,壓緊壓實保護責任。
福州市紀委監委出台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項監督檢查方案,派出6個監督組,深入各縣(市)區、高新區一線“把脈問診”。監督組逐一核查縣區自查情況,重點監督檢查古城改造等城鄉建設項目決策前是否已經開展文化、歷史建築普查,決策時是否同步決定開展老建築甄別與保護等工作落實情況,嚴肅追責問責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
古城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黨委政府和多個職能部門需聯動配合,共同履行歷史文化保護職責。
浙江省海鹽縣是千年古縣,全縣有252個歷史文物保護點。海鹽縣紀委縣監委派駐第四紀檢監察組加強文物安全監督檢查,今年以來已開展檢查15次,檢查文物單位92家,發現並督促整改隱患48處。同時建立“1+X”監督機制,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協調配合,建立線索移送、協作聯動、提級查辦等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陝西是我國曆史文化遺產大省。2012年以來,陝西公安和文物部門連續九年在全省部署開展“鷹”系列打擊防範文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共偵破文物犯罪案件超過3100起,繳獲文物2萬餘件。僅今年前三季度,就偵破包括寶雞鳳縣“梁鹿坪仰韶文化遺址”被盜掘案等各類文物犯罪案件137起,抓獲涉案人員226名。
記者梳理發現,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違法犯罪案件背後往往存在公職人員失職失責、濫用權力搞權錢交易、借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包庇縱容文物犯罪、或為文物犯罪團伙充當“保護傘”等問題。
今年以來,包括陝西在內的多地紀檢監察機關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重點查處和糾治有關單位和工作人員不及時制止破壞歷史文化遺產行為、違規參與文物經營、在歷史文化遺產工程項目和招投標工作中營私舞弊、對涉及文物違法犯罪打擊不力等問題。
陝西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查實的問題,我們既要按文物保護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還要嚴肅追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力的失職失責行為。”
“要嚴格依法保護、利用和管理文化遺產,監督執法也要‘動真格’。”宋曉龍説,只有讓法律的利劍高懸,才能真正震懾破壞行為,才能避免讓古城、歷史文化遺產淪為消失的“歷史”。
(原題為:《觀察 | "古城遊"持續升温引發關注 如何守好一方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