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情思

瑞麗情思

圖為雲南瑞麗風光。 影像中國

雲南的邊陲小城瑞麗,一直讓我念念不忘。為什麼呢?一是因為我曾經在幾十年前,在瑞麗一帶有過將近一百天的採訪活動,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我原來所在的炮兵團,在十幾年前整建制地變成駐防瑞麗的邊防團,這對我來説好比一個孃家整體搬家,所以瑞麗帶給我諸多的牽掛。

瑞麗,非常美麗的名字,那裏有一條長長的瑞麗江,有茂盛的大榕樹,有一座又一座美麗的傣家村寨。無論是翠綠的原野、流經村子的潺潺小河、茂盛的鳳尾竹林、醇香的米酒,還是當地各種各樣的風俗,都給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最難忘的是震撼人心的象腳鼓和孔雀舞。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赭黑色的水罐。這是一個陶土燒製的水罐,古樸、笨拙。無數次搬家,這水罐一直是我的珍藏,不為別的,就因為這裏面盛滿了一位傣家老媽媽的情意,並且像米酒一樣,時間愈久愈醇厚。

記得上世紀70年代中期,告別雲南邊陲的瑞麗縣、途經怒江大吊橋時,由於是邊防站,乘客要下車接受檢查。我當時別的什麼東西也沒帶,只是抱着這隻水罐。邊防站的戰友們感到奇怪,過去一看,哦,是一罐大葉炒青茶,再端詳一下這古樸的水罐,便微笑着遞給了我。

我與傣家老媽媽的相識,是在邊陲的一座傣家寨子裏。當時我以現役軍人的身份陪同兩位雲南作家深入生活,辦創作講習班。

在瑞麗,我首先結識的是老媽媽的女兒,一位有着標準北京口音的縣廣播站播音員。從這位傣族播音員口中,我才知道她們一家一直在北京生活,幾年前才和媽媽一起回到故鄉瑞麗。

我是北京人,老媽媽一聽我的口音,就有一種“親不親,故鄉人”之感,十分熱情地款待着我,像接待一個遠方的親人。

慢慢熟悉了,才知道老媽媽出生在這裏。抗戰時期,老媽媽同一位在這裏修築臨時機場的青年工程師相戀,機場修完,他們的愛情也趨於成熟。老媽媽跟隨這位工程師來到北京,近年才回到闊別許久的故鄉。

老媽媽領我穿過長滿含羞草的草地,站立在滾滾的瑞麗江畔遠眺對岸的異國風光。她在竹樓四周種滿鮮花,不無自豪地顯示着自己育花的本領。她對房前屋後的花草十分上心,用細細的竹竿編成鳥籠似的籬笆。老媽媽的花大多是本地田野常見的,如夜來香、梔子花、含羞草,以及熱帶地區常見的蛇皮蘭等花草,老媽媽讓這些綠色的植物環繞、裝點着自己的生活。

臨分別時,傣族老媽媽挖出一捆蛇皮蘭,又遞給我十幾棵常青藤,囑咐道:“這些東西在瑞麗不值幾個錢,帶到北京可就珍貴了,你一定要保護好。”交割完這些綠色的植物,她轉身又抱來一隻赭黑色的陶器,説:“這是大媽從緬甸買的,過瑞麗江時累得我好苦,我一直抱着它,生怕在船上跌碎了。”

水罐就這樣到了我的手裏,以一種古樸的韻味,贈我以綿邈的情思。

以後,我再沒有機會返回瑞麗看望這位老人。

然而這位老媽媽卻一直記掛着我。我曾收到過當年同行的一位作家的來信,他再一次走訪瑞麗的時候,得知老媽媽至今沒有忘記多年前造訪過她的北京口音的軍人。從來信中,我才知道老媽媽的老伴從北京回到瑞麗後不久便去世了,現在她孤身一人,守着那幢竹樓,竹樓四周種植了許多甘蔗,生活得還不錯。

友人在信中描述的情景,使我心安,亦為之心動。我多麼盼望能在一個明麗的夏日,重新踏上那綠蔭遮蔽的鄉間小道,尋找邊陲甘蔗林中翠綠色的竹樓,向那給予我温暖與母愛的傣家老媽媽一訴衷腸啊!那條小路,想必是鮮花依然豔麗、梔子花的清香依然醉人心脾吧?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2日 20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4 字。

轉載請註明: 瑞麗情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