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旅 新風貌 新氣象

  回首2021,展望2022,“新”是文旅業的關鍵詞,市場吐故納新、業界求新逐變,讓人充分領略文化之美、歷史之美、山河之美……

  激活新消費

  出行不再只向“遠方”

  2021年疫情的反覆,並沒有阻斷人們的出遊願望,只不過很多人把遠遊變成了去發現身邊的美好。

  以“十一”黃金週為例,文旅部調查數據顯示,49.1%的遊客選擇省內跨市遊;88.3%的遊客出遊距離在300公里以內,以短時間、近距離、高頻次為特點的“輕旅遊”“微度假”受到遊客青睞。

  飛豬平台全年的數據顯示,2021年旅行度假類訂單中,周邊遊佔比近六成。從各地市場的反饋看,酒店是周邊遊的主要消費場景,沉浸式酒店度假帶動近郊度假型酒店走俏,尤其是帶有温泉、水樂園、親子玩樂體驗及特色餐飲的酒店。

  此外,原生態的田園鄉村也成為年輕人青睞的旅遊目的地,租車自駕、房車露營等新玩法逐漸走俏。

  疫情改變了遊客的出遊距離,也重塑着旅遊市場格局。相較於外來遊客,本地居民日常而高頻的本地遊、周邊遊,有助於平抑淡旺季的波動,構建更加良性發展的旅遊經濟。新的一年,當我們期待更多外地遊客能如約而至的同時,也不妨多花些心思研究本地人的新需求,創造更多新消費。

  打開新局面

  主旋律作品量質齊升

  2021年,主旋律題材文藝作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上乘。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市場,同時收穫口碑與收視率、票房的主旋律作品接連上演。

  展現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覺醒年代》,講述基層扶貧故事、真實還原脱貧歷程的《山海情》,用不同敍事風格講述八位功勳人物精彩故事的《功勳》……這些電視劇都收穫了不同年齡圈層觀眾的喜愛,引發時代共鳴。

  在電影市場上,年度票房前十名中有四部主旋律影片。其中,《長津湖》更是創造了一系列電影紀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主旋律文藝作品叫好又叫座並非偶然,它得益於文藝工作者對主旋律題材這座富礦的深入挖掘,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創作營養,秉承客觀還原、尊重歷史的創作理念,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講述直抵人心的感人故事、展現時代精神。

  與此同時,這些作品還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更加註重與商業元素相結合,在提升影視作品觀賞性上下足功夫,做到有深度、有温度、有看頭。

  滿足新需求

  潮流玩法走俏市場

  2021年,走走停停成為旅遊業新常態,航空、酒店、民宿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行業廣受影響。疫情的不確定性也悄然改變着消費者的出遊習慣——出遊決策時間更短,出遊計劃制定更為靈活,“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困境之下,航空公司、酒店、民宿等和旅遊平台一起在產品組合和營銷方式上創新求變,機票盲盒、隨心飛、機票次卡、先“囤”後“約”酒店套餐等一系列新產品應運而生。這些新玩法靈活有趣,能更好適應不確定出遊條件下的消費需求,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以機票盲盒為例,只要幾十元,就能抽到一張機票,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發、不知道去哪裏,盲盒開出哪個航班、飛往哪個目的地一概隨機。飛豬平台的數據顯示,盲盒搶購者超八成是“90後”,雙人盲盒的搶購最為激烈。

  新玩法的走俏再次攪動了預售類產品的市場,不過,此類先“囤”後“約”趨勢的崛起,對旅遊商家的用户精細化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長紅有待市場檢驗。

  挖掘新亮點

  紅色旅遊持續升温

  “紅色陝西·聖地延安”“小崗精神·改革序幕”……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紅色成為旅遊市場最亮的顏色,參觀紅色遺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中國旅遊研究院和馬蜂窩自由行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的調查顯示,2021年參與調查者中,41.7%的遊客參加紅色旅遊的次數達到3次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年輕羣體參與紅色旅遊比例顯著提升,“00後”“90後”人羣總數佔比超過51%,紅色旅遊正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除了經典紅色旅遊勝地,紅色紀錄片、電影的熱映也帶火了一批紅色景點。《覺醒年代》火了安徽合肥延喬路,電影《八佰》上映讓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熱度暴漲。2021年6月,開門迎客的陝西延安紅街以科技手段增強互動,使遊客融入劇情,深度體驗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過往,經歷一場身體與心靈融合的旅程。

  調研發現,超過40%的年輕遊客對紅色旅遊的興趣點在於沉浸式體驗。表達方式的不斷創新,使紅色旅遊“圈粉”又“圈心”。

  站上新起點

  百年考古更多驚喜

  2021年對中國考古界是有重要意義的一年。考古界頻傳喜訊,從年初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上新,到年尾漢文帝霸陵確認……每一次重大的考古新發現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921年,專家學者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發現了以磨製石器與彩陶為特徵的史前文化,並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標誌着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經過幾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中國考古學迎來了黃金時代。這門曾經略顯高冷的學科,近年來頻頻成為社會話題,更是帶動了博物館熱、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的火爆,以及相關文化節目的“出圈”。

  回望過去,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為我們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未來,相較於前輩們的篳路藍縷,新一代的考古人有了更為強大的支撐,考古工作獲得了更為廣泛的關注,考古學必將在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帶給世人更多驚喜。

  打響新名片

  傳統節目迎來紅利

  2021年的河南衞視像是開了掛,從牛年春節的《唐宮夜宴》開始,14個靈動可愛、憨態可掬的唐朝少女讓觀眾們念念不忘,再到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河南衞視的《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紛紛成為爆款,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據統計,河南衞視春晚和《端午奇妙遊》晚會全網點擊量均超50億次。

  相較於大眾娛樂節目,傳統文化節目總是清冷一些,河南衞視多款節目在2021年成為現象級的存在,説到底,離不開對中華傳統文化本位的堅守。因此,需用心對傳統文化之美挖掘呈現,引起觀眾廣泛共鳴,尤其受到年輕人認可;反過來,觀眾的叫好聲又為這類節目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提供了信心和動力。

  節目走紅,打響了河南文旅的新名片,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紅利,河南多地的博物館、景點及文創產品的熱度隨之提升。如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實現文旅深度融合,持續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河南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範本。(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文旅 新風貌 新氣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