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的一首望月詩,不輸蘇軾《水調歌頭》,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提起與中秋、明月相關的詩詞,第一時間總讓人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首詞於瀟灑豪邁之間見兒女情長。其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被視為千古愛情詩詞中的佳句。
其實,除了這蘇軾的這首詞,唐朝還有一位宰相寫過一首與“明月”、“愛情”相關的詩句,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背這首詩的頭兩句。
一、望月“懷遠”懷的是愛人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意譯:
一輪明月自海上升起,天涯咫尺,你我同時仰望月輪。天涯的阻隔,勾起了愛人心中的怨恨,一整晚都在思念着彼此。想吹滅了燭光入睡,卻輾轉難眠,於是披衣賞月。
月光之下,夜露清寒,衣服有一些浸濕的感覺。月色它是妻子贈予我的禮物。我抬手捧了一捧,可是它卻從指間溜走了。罷了罷了,還是回去睡覺,繼續在夢裏與妻子相會吧。
張九齡這首五言律詩,最受歡迎的就是前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看似用語簡單,但是顯得十分大氣。
作者通過這種特寫,自然地突出了詩作“望月”的主題。接下來,再轉向細微,描寫兒女的相思之情。其中的亮點是通過“滅燭”、“披衣”、“捧月”等一系列的動作,表現愛人因為相思而不得見,欲睡而不成眠的苦惱。
心情愁煩,像夜露浸潤了衣衫,讓人感覺有些不舒服,進而產生了幻想。想象月光是妻子贈送給自己的禮物,然後痴痴地伸手去捧它,卻怎麼也捧不住。於是轉念想到:還是夢中好啊。不如回去做夢,在夢中與她相會。
詩歌開頭兩句中的“海上”、“天涯”配合“明月”打造出一種三維立體的景象,有着極強的“時空感”和宏大的畫面感,足以讓人自動把“明月”與“思念”進關係,進而產生共情。因此作者後面寫到的那些相思佳句,往往會被人忽略。
例如樂府詩《昭昭素明月》中寫道:“昭昭素明月,暉光獨我牀。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以及後來蘇軾的:“轉朱閣,依綺户,照無眠。”都是月下相思的名句。
有了珠玉大前,張九齡這首詩的後幾句雖然出彩,卻也沒有顯得十分出眾。於是時間一久,大家漸漸忽略了後面的句子,只記得大氣磅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二、六朝古韻添新風
張九齡擅長在詩歌的開篇,運用簡潔、平易的詞彙點題,營造出一種宏大的故事背景。
除了“海上生明月”,張九齡還有兩句名詩,曾經以一種特別好玩兒的方式在傳播。看過金庸《連城訣》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哥翁喊上來,橫池不敢過”。
“孤鴻海上來”也和“海上生明月”一樣,非常具有畫面感。後者是通過海平面的“直線”與明月的“圓形”打造了一幅圖畫,而前者則是海平面的“直線”與“孤鴻”的一個點營造出來的宏大畫面。讓人一見就產生一種海闊憑魚躍,長空任鳥飛的觀感。
張九齡的詩歌最出彩的是五古,但是五律中的《望月懷遠》卻在六朝古韻上呈現出一種新風。熟悉張九齡詩歌的人都知道,他的《感遇》寫得特別有味道。《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就選他的“蘭葉春葳蕤”,第二首就是他的“江南有丹橘”。他擅長通過古詩,描寫品性高潔的士人。
歷代詩評家在評價這一首詩時,都只説張九齡《望月懷遠》格律嚴謹、風格清淡,對仗工整。實在是感覺它好,卻彷彿也沒有好到哪裏去,誇無可誇。然而,它卻被人競相傳誦了一千多年,其秘密就在詩的頭兩句。
六朝古詩描寫愛情纏綿浪漫,可少了張九齡開篇的那種“大氣”。可惜由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氣象過於磅礴,導致這一首詩的前後風格略有一些脱節。
結語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豪邁而不失柔情,既是詠月表達個人志向的佳詞,也是敍述相思的名篇。但張九齡憑藉《望月懷遠》開篇兩句意象壯闊的詩句,攜六朝古韻之新風,也笑傲詩國一千餘年。
如今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再被簡單理解為對愛人的思念。因為張九齡詩中意象表達的闊大,讓它比《水調歌頭》更加適用於正式的場合,所以反覆被提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代表的是對四海遊子歸家的期盼。炎黃同宗,華夏同源。一衣帶水,天海比鄰。名詩與佳節正相映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