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裏的重陽節
文|胡豔萍
雖然住進高樓大廈好多年了,但我還是很懷念百年老巷裏的老屋,巷子藏身繁華之地,有二百多米長。
兒時的我,放學後喜歡在巷道附近玩,聞到飯香味才回家。夏天的傍晚,在露台上搖着竹椅乘涼,聽評書廣播,直到露水沁出來才和小夥伴説再見。
老巷有個説法:活到六十歲以上只算專科生,七十歲以上是本科生,八十歲以上是碩士生,九十歲以上是博士生,百歲以上就是博士後了。這裏的大多數老人都是在八十歲以後壽終正寢,鄰里也不覺得太悲傷——好歹也算是個“碩士”。
每年重陽節,小巷就特別熱鬧,張燈結綵,擺上一排桌子,放好水果糕點,每家主婦出一道拿手菜,老人們坐主桌,不時傳來鍋碗瓢盆的響聲,煙火氣蔓延在佳節裏。
為了在這個日子裏亮好相,主婦們也是早早準備好食材,選好餐盤,學着擺盤,甚至提前練好刀功,還有的到親戚家學一手,如果得到老人們的一致表揚,那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可以得意好幾天。
螃蟹、菊花酒、紅糖餈粑、蓮藕湯、豆腐燜丸子、板栗燒雞等依次上桌。斟滿酒,倒滿茶,這時不知哪家拿出兩大盤壽桃,嘗一口居然是饅頭,原來是用麪粉做成桃子的形狀,再點上玫瑰花泡出的紅色。真是太有才了!
大人和孩子們挨個祝福老人,往往從年齡最小的開始,咿呀學語的娃娃們會説:“祝爺爺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配上萌態的動作,引來陣陣掌聲。學生娃娃更是提前準備好發言稿,記得有一年,上初中的我經過認真準備,引用了“花木蘭代父從軍”,還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祝福老人時提議大家“不僅要關心家中的老人,還要關心身邊的老人”等,引來一片喝彩。
有的老人家兒女有出息了,在外面買了大房子把老人接去住,在重陽節這天也會特意回來,黃奶奶就拉着老街坊説:“還是這裏熱鬧,街里街坊都貼心。出去住各家關各家門,我天天想着這裏喲。”
笑聲、祝福聲、碰杯聲交織成歡樂的海洋,連小貓小狗都不再打鬧,安靜地吃食,那時候物資並不豐富,一道大菜是普通人家幾天的伙食費,但是家家户户都捨得拿出最好的菜,這些精心烹製的佳餚承載着的,不僅僅是美食技巧,更藴含着一份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還有濃濃的鄰里情。
初秋的重陽,沒有盛夏的炎熱,也沒有深秋的寒意習習,只有清爽的秋風。隨着午後宴席散去,孩童的喧囂在風聲中灑滿巷道,老闆凳上奶奶還是笑得那樣慈祥,搖曳的桂花樹在暖暖的太陽下伸着懶腰。
如今,老屋那邊的人陸續搬走了,青石板路、桂花樹、竹牀……還有那種煙火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照都成為了久遠的回憶,可能擁有這些回憶也是美好的。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