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3日,一個平常的日子誕生了一個不平常的科研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國一場意義空前的向核武器進軍的偉大戰役悄悄地打響了。1965年8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內遷梓潼。根據“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營”的原則,將院本部落户於梓潼長卿山,其餘各研究所分散設於龍門山和劍門山幾個縣的莽莽羣山之中。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朱光亞、于敏、陳能寬、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等,先後到這裏工作。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他們靠自己刻苦學習,反覆摸索,僅用半年時間,就取得了重大理論突破,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時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氫彈的設計方案。1983年9月,國家將“中物院人”集中到綿陽,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科學城。
1.中國兩彈城
兩彈城俯瞰照
青山掩映之下的紅磚小樓正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在這裏完成了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與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製攻關等科研內容。行走在簡樸得有些簡陋的建築裏,可以看到牆上“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人的照片,隔壁展廳裏則是氫彈等核武器的模型,“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正是對這段歲月最生動的寫照。
振奮的口號鼓舞着中物院人先後完成22次核試驗
鄧稼先故居
兩彈元勳鄧稼先院士,便是於此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
這些紅白相間,線條流暢的桶狀物體,正是核武器模型。
2.三防教育館
三防教育館一角
這裏還提供核武器防護的相關知識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是我國第一個核科技、核武器專題科學技術館,1998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以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史為主線,環顧當今世界高科技領域,用圖片、模型、實物、聲像等,生動形象地介紹核能的開發利用、核武器原理、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基本概念和發展前景,展示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業者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精神風貌。
青年學生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深刻感受科學家們嚴謹的工作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求實的科研精神。
(團四川省委供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