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晚間新聞):《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今天在武漢召開,這也是我國首次承辦這個國際會議。今晚,我們一起來關注濕地。那麼,到底什麼是濕地?它為什麼被稱為“地球之腎”呢?讓我們一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到底什麼是濕地?一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44/ef304c1f76b1d808.jpg)
早在數萬年前,人類文明便在江河、湖泊等水源旁悄然萌芽。數十年前,人們給這些濕潤的地方賦予了獨特的名字--濕地。它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
濕地,顧名思義就是富含水分,濕潤的地方,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型。自然濕地包括沼澤、濕原、灘塗、泥炭地等水域地帶,以及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
全世界濕地的總面積約為800多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我國濕地面積約56.35萬平方千米,有64處國際重要濕地和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處濕地公園,居世界第四位、亞洲第一位。
濕地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其獨特的水文、土壤和氣候為地球20%的生物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
![到底什麼是濕地?一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2/a55464af16a61b2b.jpg)
濕地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調節水分平衡。有人把濕地比喻為天然海綿,因為它可以容納大量水分--當洪水來臨時,濕地表面被水淹沒,底層土壤充分吸水;到了乾旱的時候,濕地保存的水分會流出,成為水源,補給周邊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濕地,就像給周邊區域上了一份水分調節的安全保險,讓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乾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強。
濕地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水分循環來改善局部氣候和空氣質量。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些植物死亡後,殘體會交織在一起,在濕地上形成疏鬆的草根層,碳元素便以固態形式保存了下來;隨着濕地的水分蒸發,碳元素又會源源不斷地以氣態形式輸送到大氣中。
人體中的腎臟,發揮調節身體水分循環、新陳代謝的作用。這與濕地對於地球的意義相似,所以,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到底什麼是濕地?一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http://p1.nanmuxuan.com/images/48/18653e2e0f7cc6c9.jpg)
為了推進濕地保護修復,持續改善濕地生態狀況,《濕地公約》於1971年2月2日簽署。公約締約方大會每3年召開一次,其宗旨是通過地方和國家層面的行動及國際合作,推動濕地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政府於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成為公約第67個締約方。加入公約以來,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在應對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戰方面採取了積極行動,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讚譽。
來源:央視網
【來源:中國青年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