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攻略”困住的年輕人

被“攻略”困住的年輕人

  熬夜也要做好攻略,不然會像“考前沒複習”般焦慮。

  ——————————

  年輕人有多愛攻略?和朋友約飯,即便站在餐廳門口,也要先看評價再用餐;出門旅行,熬夜也要做好攻略,不然會像“考前沒複習”般焦慮。攻略有如清晨的第一杯咖啡,不是必需的,卻會讓人渾身温暖,一掃睏意。然而,攻略良莠不齊,不少人“按攻略索驥”,卻“踩雷”不斷。

  在大連白領“皮卡丘”的眼中,攻略就是神器的代名詞,挖掘新奇地點,瞭解未知領域,沒什麼比它更方便的了。不過,她的體驗有時並不好。不久前她和朋友去大連市郊的山上看夜景,“小眾”“有意境”是吸引她的關鍵詞。照片中夜色下的大連燈火斑斕,温馨又浪漫。到了實拍地她才發現,山在一個荒廢的公園裏,夜晚的園區黑漆漆的,陰森極了。

  小七是一名電視編導,堅定地説自己從不“踩雷”:“我就是做這行的,看攻略時,心裏自動就把濾鏡剔除了。”但是,被攻略“裹挾”,為了打卡而打卡,是她的常態。她曾為了湊齊甜品照九宮格,一天連去7家蛋糕店;為了按計劃轉遍景點,不惜下雨天去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大洋路看海。如此大費周折的原因很簡單——發朋友圈好看。

  前年,瀋陽開了第一家喜茶店。雖然小七喝過多次,但因為看攻略説是首家,還是決定去買。“我排了4個小時的隊才買到,當你已經等了一兩個小時,放棄會覺得很可惜。”回想這段經歷,她説自己都覺得自己“有病”,“也不是沒喝過,至於嗎”。

  某互聯網員工小悦是攻略的“中度愛好者”,旅行、美妝、遊戲……她“來者不拒”。她不認為大家被攻略困住了,所謂的“翻車”不過是因為每個人偏好不同。幾天前,小悦打卡了一家西餐廳,“視野特別好,能看到央視大樓”。然而她的朋友覺得那裏就是“營銷的產物”,又貴又難吃。

  面對年輕人與攻略的“相愛相殺”,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李慧中認為,打卡是貼標籤的一種方式。雖然為了一杯奶茶要排隊幾個小時,但是發朋友圈、收到點贊帶來的心理效應,和去一家普通餐廳是不同的。李慧中用最佳區分理論來進一步解釋,“打卡後,人身上特定的標籤會增強,同圈子裏的人對你會有更積極的評價”。

  李慧中説,對陌生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會促使人做攻略。而做攻略的過程中,人會投入大量心血,期待會隨之變高,如果發現實地和想象不符,也會更失望。同時,她認為財力也是困住年輕人的原因,以遊樂園為例,“一天內把所有項目玩遍是很累的,但如果我重複購票,每次玩的項目少些,體驗會更好,這種情況下用攻略來提高效率就不再必要。”

  為了不被攻略“裹挾”,不少人另闢蹊徑,開啓了“反攻略”模式:避雷、拔草小組不斷湧現,甚至開發出了隱藏攻略。隱藏攻略並非商傢俬藏商品的合集,而是網友們根據產品特點,自行開發出的新品做法、產品新功能、景區新玩法等。例如,點一杯抹茶冰沙,加蛋糕醬、紅豆沙和芋圓,就可以得到一個全新飲品——抹茶紅豆蛋糕奶茶;將蘋果手機按“設置-輔助功能-觸控-自定操作-輕點兩下or輕點三下-截屏”設定後,只需敲擊手機背部就可截屏。

  李慧中認為“反攻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避坑”,即把負面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這和攻略相似,換湯不換藥”。而另一種則呈“倒U型曲線”狀,“就像肌肉緊張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放鬆”,人在有一定經歷後,會更注重個人體驗。

  現在,“皮卡丘”依然會使用攻略,但不會過度信任。有時她也會不看攻略出遊,但僅限熟悉的地方。

  小七現在很少看攻略了,雖然到陌生的地方會有些忐忑,但這讓她對出遊更期待。她曾偶遇一對男女在吧枱前談笑,“昏黃的燈光下,像極了電影場景”。小七覺得這個畫面很幸福,當即拍照給他們看。被“偷拍”的小姐姐很開心,還請小七把照片發給她。小七説,“相比於人人相同的攻略,這些意外才是你的專屬記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7 字。

轉載請註明: 被“攻略”困住的年輕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