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最繁華的南京東路北面,台灣路與南京東路平行。但是,一般行人卻不太會注意到它,因為台灣路太短,且“隱身”在寧波路和天津路之間,全長只有135米。
但就是這樣的一條小馬路,卻被世人稱為最具“煙火氣”之地。
馬路兩邊,基本上都是建於1900年前後的二層石庫門樓房和弄堂。趁着好天氣,老鄰居們都搬着小凳在家門口噶三胡,東家長西家短,或高聲反駁幾句,也有低聲竊竊私語,時不時地還哈哈大笑起來。
沿着馬路往前,東半段沿街人家也紛紛出租或開店經商,好生熱鬧。
“這條路是附近比較有名的小菜場。沿街兩旁全是蔬菜攤、魚肉鋪、水果店……”居民向小編介紹道,夏天的台灣路上,各種店鋪門口撐起五顏六色的遮陽傘,讓人恍若到了海灘邊,還真有幾份想象中的“台灣風情”。
現在,隨着城市治理管理的深入,兩邊的商店經過修繕裝修,統一招牌,恢復清水清磚的牆面外觀,台灣路的嘈雜中還有了一種海上舊裏的新氣象。讓小編記憶深刻的,一定是這僅有3m²的面鋪了→
從河南來上海,在市中心地段經營這個小店,沒點真本事可不那麼好生存。
老闆告訴小編,別看店鋪不大,但在弄堂裏也是個“明星店鋪”了。“價格優惠,口感勁道。”隔壁賣蔬菜的大姐這樣評價道,説罷買了10元錢的白麪饅頭。
“老闆,拿兩塊錢的麪條。”“我要兩個豆沙餡餅。”前來的顧客你一言,我一語,但看得出,都是熟門熟路。
因為空間極其有限,食材都需要提前加工好才能售賣。從早上6點到晚上8點,東西賣完了,就早點“下班了”。
老闆告訴小編,在這裏經營小店10多年,雖然辛苦,但也樂得其所,小弄堂的煙火氣是大超市、大菜場中缺失的,在這裏,不僅僅是做生意,更多的是鄰居們交朋友。
是啊,回頭看看這條有155年曆史的馬路,它見證了上海中心城區從英租界到公共租界的起源、發展、變化和消失。周邊的房屋也都有近百年的“房齡”,哪怕外部再怎麼修繕美化,終究難掩內部的的陳舊老化,況且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台灣路百年一遇的拆遷改造機會也差不多到了。所以目前這裏的居民都在靜觀世事的變化,憧憬規劃拆遷之後的事情。
來源:周到上海作者: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