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500畝太空蓮開滿荷塘,新閘村荷花經濟鋪出振興路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休閒

記者 鄧超 郭紀軒 通訊員 武海濤

南臨煙波浩渺的南四湖,依偎旖旎迷人的泗河之濱。眼下,石橋鎮新閘村太空蓮種植基地內,500多畝蓮蓬迎來豐收季,朵朵荷花姿態萬千,荷香四溢。村民們正撥開層層荷葉,細細找尋成熟的蓮蓬,摘下放入袋子裏。在當地村民眼裏,這500多畝的荷花和蓮子不光是美景,更意味着美好的生活。

撂荒地種下太空蓮

退養還湖迎新發展

沿着剛剛通車的環湖大道太白湖新區段一路驅車向北,泗河大橋東側,一片約500畝的荷花池映入眼簾,讓遊客一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風光。一人多高的蓮田裏,村民們穿着雨褲、雨靴鑽進荷葉下,在荷塘裏慢慢行進,扒開密佈田間的荷葉稈,一個個青翠飽滿的蓮蓬映入眼簾,村民們採摘蓮蓬的時候還採摘下了一截荷稈。

“有荷稈蓮蓬保存的時間就會長一點,我們要趁着天氣晴好的時候多采摘一些,村民們每天早晨或者深夜前來採摘,當天採摘,當天售賣,保證口感新鮮。”新閘村村委會主任趙興田介紹,眼前的蓮花基地,曾是撂荒多年的土地。蜿蜒流淌的泗河為新閘村衝來了上千畝沙土地,早年,泗河沿岸灘塗內主要種植小麥和秋季作物,一旦趕上汛期,氾濫的河水衝上岸灘,影響傳統農作物的種植,制約村民增產增收。村兩委幹部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怎麼辦?必須改變傳統的農作物種植,發展抗澇的農作物,成為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共識。就這樣,種植蓮蓬成為首選。

河灘廢棄的荒地為蓮蓬種植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而村民和村兩委謀新求變才是推動蓮蓬種植的內在因素。新閘村是石橋鎮最大行政村,濟三煤礦坐落於此,20多年來,村集體收入長期依賴煤礦塌陷地補償款,村裏大量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留在村裏的年輕人多數依靠水產養殖為生,興盛時,全村的魚塘養殖面積達400畝。2019年,由於實行退養還湖政策,村民們響應政府號召,拆除了養殖水產的圍堰,將生態留給南四湖。一邊是產業稀缺,一邊是留守村民無事可做,這成了該村致富的大難題。

“退養,村民們利益受損,內心肯定捨不得。還湖,恢復自然環境,為子孫後代留生態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大家也都理解。”趙興田説,為了實現生態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石橋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今年4月份,經過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的投票,選址、引來技術專家、引進太空蓮品種……不到半年時間,廢棄多年的荒地上建成了荷花種植基地,引種下的500畝荷花早已吐露芬芳。

村民致富有奔頭

明年再擴500畝

每年的7月至9月,是蓮蓬大量上市的季節,這時候是不能缺水的。“今年雨水充沛,每畝荷塘可產800——900斤蓮蓬,照這個標準計算,每畝產值能達到6000多元,第一年就能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50多萬元。”趙興田告訴記者,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新閘村的村民很快就掌握了種植技術,只要保證水分充足,在種植前期注意鋤草,荷花便易生長。

種植基地除了歸村集體統一管理,最忙的時候還會請到30餘人同時勞作。“我沒有什麼技術專長,在這兒打工,主要是採摘蓮蓬,忙的時候每天有100多塊錢的收入,而且就在家門口。”村民李勇華一邊忙着手裏的活,一邊笑着説,“早上四五點就過來了,計劃收購1000個蓮蓬回去。”雖然今年是新閘村種植蓮蓬的第一個年頭,因為太空蓮的個頭大、口感好,深受濟寧、微山等周邊商户的青睞。太空蓮的出產週期從6月底一直可以採摘到國慶節,時間長達4個月。500餘畝荷塘不僅扮靚了鄉村,還鋪就了一條致富大道。“等到了11月份,蓮藕也會迎來收穫季節,除了蓮蓬、蓮藕,荷葉每畝的收益也能達到200多元。”趙興田説,明年春天,在今年的種植基礎上,再擴大500畝的種植規模,預計能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