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對我國有多重要
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從地形角度看,河西南面是祁連山脈,又稱南山,北面由東向西依次有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鬃山,統稱為北山。在南北兩山之間,形成了一條呈西北一東南走向的狹長走廊,故又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東起古浪峽口一帶,西迄疏勒河下游甘肅、新疆交界處的庫木塔格沙漠東緣,東西長約900千米,南北寬50一120千米,海拔1000--3200米。
這種通道性的地形註定了該地區會成為溝通中原與西北邊疆的核心路徑,而高原為主的地形與較乾旱的氣候也讓這一地區擁有了中原地區難以比擬的優質草場。
河西走廊主要由敦煌一瓜州盆地、酒泉一張掖盆地和武威盆地三個獨立的內陸盆地組成,這樣的東西向排列也決定了河西地區行政區劃的設置。河西走廊周圍以山地為主的地形讓這個區域相對封閉,從而使得在這一區域內建立的行政機構可以獨存於中原以外而存在。
河西地區自漢代之後始終保留着以漢人為主體的民族文化特徵,當地優質的牧業資源同樣孕育了大量優良戰馬,為中原政權軍事力量提供了關鍵性的騎兵保障。直至今日,河西作為地緣戰略的核心與漢族文化的根據地,依舊擁有着至關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