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在此筆者從旁觀者的角度希望他們能夠堅守初心,好好的走下去,真心希望他們未來的路越走越好。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小編今天的精彩內容千萬不要再錯過哦!
原標題:【印象隴原】
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古道上的青泥石板路
榆樹鄉街道的仿古建築
竹林寺遺址
稻坪古村生態旅遊景區
火焰山
月亮峽
徽縣美景 資料圖
肖淑萍
逆着時間的指針,在光陰的縱深裏,歷史的煙雨緩慢地洗刷着時間的塵垢。那些遠年的人、那些遠年的事、那些與遠年的人和事關聯着的物件,重新在我生活的這一片土地上走了回來。沿着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裏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
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栗、野草莓聯繫在一起。當我和同伴帶着尋訪、探看的心心念念,前往榆樹鄉的那一刻,腦海裏出現的是千年之前那些跋涉的馬隊、裝茶的籮筐、腳伕的褡褳、清脆的駝鈴,以及“繁華”這個極具商業氣息的詞語。
那天正值立冬的第一天,好像時間要刻意用節氣來作為這一天的標識,讓我們便於記住一些什麼。逆着雪水河的方向我們的車子穿過初冬早晨涼薄的晨霧,向着位於榆樹鄉火站村的竹林寺方向行進着。火站村最早的名字叫火鑽,這個古意十足的原始稱謂,使我們很自然地又一次聯想起了古人生活中的鑽木取火,和在艱辛的生活勞作中產生的生存的智慧。像火站這個現在的村名一樣,竹林寺最早也不叫竹林寺,比起現在這個和竹子聯繫在一起的寺名,我更喜歡它刻在摩崖石碑上的那個名字——珠臨寺。這個寺名也和當地民間流傳下來的,有關這一座佛寺的傳説極為吻合。
相傳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一個春天,這條古道由於商貿往來已經趨於繁盛,經當時的火鑽批檢茶引所批驗後,運送給今天水秦州區三十五里鋪的物資,除了大量的茶葉還有少量的絲綢、珠寶。茶馬古道的繁盛也使商貿出現了一種多樣化的勢頭,但由於榆樹火鑽至秦州的這一條茶馬古道,因當時頻發自然災害,本來就艱險的幾處路段時有塌方,造成幾處斷頭路。當時榆樹火鑽竹林寺附近的路段,也被一場山洪衝成了斷頭路。從當時四川廣元和陝西漢中遠道而來的馬幫行至這裏,不是馬失前蹄就是趕馬的茶腳户深陷泥沼生命難保。當時有一個姓王的縣令,上奏朝廷希望對這一段商道進行整修,大興茶馬貿易。朝廷遂批覆給地方銀兩五百,讓縣衙組織當地百姓整修火鑽的這一段古道。可每每在開工之日,好端端的天氣,突然就陰雲密佈大雨傾盆,山石亂飛地動山搖,豺狼虎豹也傾巢出洞專喝馬血。在古代,人無法與大自然抗衡之時都會求助於天,當地百姓和茶腳户門踴躍捐助了一百隻羊、八隻叫鳴的公雞。把盛着羊血和雞血的碗頂在頭頂上,跪在山腳下對山神進行了三天三夜的祭拜,第三天傍晚的酉時,突然整座山上泛起一片祥瑞的紅光,緊接着一顆五彩神珠在紅光裏浮現了出來。隨之竹林寺附近的這一段塌陷的斷頭路也在五彩神珠的光暈裏,突然就變得平坦通達了。當大家驚喜地跪在山下對那顆五彩神珠虔誠地朝拜時,那顆神珠便隨着那片祥瑞的紅光一起消失了。當地百姓和茶腳户們為了紀念這顆為他們帶來坦途的神珠,就在火鑽這個叫馬磨的山腳下修了一座佛寺,取名為珠臨寺。
隨着時代的更替、交通的發達,珠臨寺先前有着傳奇色彩的名字也幾經演變,被當地羣眾叫成了竹林寺。我憑藉着現今這個通俗的寺名想象着,也許我們尋訪的這座,在茶馬古道上有着佛文化歷史的寺廟,就坐落在翠竹叢生的山坡上吧。果然,不多一會兒,當我們的車子順着幽僻的村路,停在竹林寺前面的那片開闊的平地上的時候,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寺廟周遭,那些青青的翠竹。此時,天空也雲開霧散,陽光燦爛得讓人有些意外,竹林寺那些原始的建築,在陽光照耀下,述説着它歷經的滄桑。
我們沿着一條斜長的陡坡路向寺內走去,剛走到平緩處,緊靠着道路左邊的一孔約三米高的石窟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窟內,一尊約一米高的佛像,它的眉眼已經模糊不清,但僅從它的輪廓上我們依然能看得出,它的敦厚慈祥,而鐫刻在窟壁上的那些文字,也彷彿遠些年的一個模糊的背影,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一樣深奧的想象空間。緊挨着山路左邊的又是一個更大的石窟,讓我們心頭一振的是,這個石窟在建築上分上下兩層,風格獨特、氣勢秀雅,兩根看似相連實則各自為政的石柱,把最下層分成了四個方形的窟門。最上面的兩個石柱上,有着一些神秘的小孔,它們緊緊地擎在最上層半月形的石窟上端,使這座佛寺除了莊嚴,還呈現出一種佛寺建築的典雅與茶馬古道上佛文化的神秘。
我們從第二個石窟前面折了回來,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羊腸小道來到了石窟的最上層。先前靜寂的窟內,一下子在我們雜沓的腳步聲中變得有些熱鬧。邊走邊看,茶馬古道的遺蹤在我們眼前又翻開了神秘的一頁,石窟頂層的佈局,也進一步顛覆了我對這座佛寺淺顯的認知。我們腳下踩踏的地面,並沒有和最下層完全隔離開來。僅在最上層靠着半月形石窟門口的那一段,鋪着一米多寬、僅供六七個人站立的平台,站在平台上,石窟最下層緊靠着窟內的三個鍍了金身的佛像,便一覽無遺地全部躍入眼底。緊靠着石窟最頂端的是一些密集的、類似於蜂窩狀的正方形小石窟,中間呈一字形排列,兩邊的造型則呈現出一種相互對應的三角形。和我們同行的兩位對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研究頗深的學者,指着這些小石窟説,這層石窟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置放經文佛卷的藏經樓。
離開竹林寺,我們的車子又向着茶馬古道上另一個叫做滴水崖的遺址駛去。滴水崖在竹林寺另一個方向,坐落在火站村一個叫焦溝的深谷裏。
在車輪急速的行進中,藏在我心頭的另一個願望又一次浮現了出來。那就是明朝開國之初設在當時火站村的批驗茶引所。據徽縣史話記載:“火站峪又名火鑽峪,位於今徽縣榆樹火站村一帶,地處古時徽州至秦州的茶馬古道上。明朝時曾在這裏設批驗茶引”。一睹批驗茶引所的遺蹤也是我此次來榆樹的又一個目的。可惜和我同行的一位攝影家説,火站村的批驗茶引所早已在歷史的更替中成了一片平地。
説話間,車子從一條岔路拐進了焦溝的地界,陽光下兩户村民的房舍在車窗外一閃而過。隨行的攝影家突然指着窗外玉米莊稼地説,快看,那就是當時的批驗茶引所所在地。我有些不相信地把目光投向了窗外。除了雜草,那片莊稼地上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馬隊叮噹的駝鈴、茶葉散發的清香、蓋在花引上那個象徵着權威的印戳,都彷彿沉睡在了這一片土地的縱深處,成了我心中的一個幻覺。
初冬温暖得有些灼人的陽光下,我的耳畔突然響起了《走西口》的民歌聲。歌聲在遠年的茶馬古道上和着叮噹的駝鈴飄蕩起來……事實上這首地地道道的民歌和我腳下消失的茶馬古道並無任何關聯,它所流行的年代也在茶馬古道的繁盛之後。但歌曲中深含的意藴卻是相同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是和那些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懷着對生存最基本的夢想的茶腳户、商販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正是因為這條茶馬古道上我們的先民不畏艱辛,對命運不斷地挑戰,才使這裏出現了茶馬貿易的繁盛。
抬望眼,看見美麗的夕陽,盡綻光芒。車窗外層層疊疊的山脈丘陵,已經被大自然的畫筆渲染到了極致,以黃、紅、綠為三種主色調的田野裏,還有一些雲朵狀的白色,那是在風中搖曳着的野棉花。歷史彷彿在用一種植物的暖意温和地提醒着我們,這是一條馬蹄和茶記住的古道,也是我們用立冬這一天的陽光,把歷史定格成了金色記憶的古道。
周邊景點推薦
月亮峽
月亮峽人文景觀眾多,這裏自古為巴蜀咽喉,秦隴要塞。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曾三次借道於此,月亮峽至今仍存有古棧道遺蹟約4公里。
月亮峽峽內奇峯異石,絕壁懸崖,天工造物,氣勢磅礴。唐代李白《蜀道難》詩作中“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詩句,是月亮峽真實的歷史寫照。峽中的月亮河,明淨的河水隱現於礪石之間,激流翻飛,噴珠濺玉,石如翡翠,魚翔淺底,三百多米高的飛瀑從梅花崖飛流直下,雷霆轟鳴。峽中的燕子洞,鍾乳林立,石鍾懸掛,形態萬千,真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
火焰山
火焰山地處嘉陵江與永寧河交匯處,是徽縣南部嘉陵江境內的一處風景名勝,山勢自東逶迤而來,宛如長龍卧於江中,由此也稱青龍山,為道教聖地。 火焰山峯體被蒼松翠柏覆蓋,站在山頂,清風習習,松濤陣陣,使火焰山增添了許多神秘、幽靜和秀美。火焰山正南方是鷹嘴崖,因形似振翅欲飛的蒼鷹而得名,看起來栩栩如生。西南方為獅子崖,狀若雄獅伏卧江畔;隔江為象山、彷彿白象仰望蒼穹。 火焰山的道教建築大多修築於明代時期,歷朝歷代不斷修葺,現已形成規模,高大雄偉的殿宇沿主峯山脊梯級排列,殿宇雕樑畫棟,塑像神態肅穆,有很高的考古和藝術價值。
稻坪古村生態旅遊景區
徽縣稻坪古村生態旅遊景區位於隴南市徽縣嘉陵鎮北部20公里處稻坪村內,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景區主要由尹家老宅國家傳統古村落和桃源溝自然生態風景區組成。尹家老宅國家傳統古村是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築羣,主要有民居、客房、繡樓、學堂、書院、祠堂等建築,佈局嚴謹,建築精美,彌足珍貴,古村內有紅色記憶館、民俗文化館、書畫館展覽館,集中展示稻坪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桃源溝自然生態風景區內有龍鬚疊瀑、桃花潭、龍吞瀑布等大小階梯式瀑布40餘處,高懸的瀑布穿過峽谷,層疊九落,在巨石之間激盪穿越,其間,山水相映,美景滋生;景區內還有烏篷船、網紅橋、彩虹滑道、水上樂園、兒童城堡、真人CS等娛樂項目及“桃源谷”蒙古包特色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