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古人秋遊都做些什麼?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休閒

隨着歷史的發展和進步,相較於古人,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但是有一樣沒有變,那就是對於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嚮往。以秋遊為例,現如今交通便捷,我們常常會來一場説走就走的秋遊,領略秋天的美。古代沒有高鐵,沒有汽車,許多人連馬車都沒有,但這依舊無法削減他們對於秋遊的熱情。那麼,古人們在秋遊時,都會做些什麼呢?

吟詩

曾有人説,秋天是詩人的春天,此言實在不虛。對於文人墨客來説,一場秋遊,可以給他們帶來無數的靈感。古人們但凡有點文化,不在秋遊時吟幾句詩詞,都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秋天是身盛產詩詞的季節,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李商隱的“秋陽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范仲淹的“碧連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都是詠秋的佳句,流傳千古。


詩人們對於秋天的態度和看法是不同的,有的喜秋,有的悲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秋天都有着充沛的情感。秋天是能夠給人內心中帶來觸動的季節,故而古人們願意走出家門,賞秋景,吟秋詩。

賞月

團圓是中秋的主題,而一輪圓月,則寄託着無數遊子對於家鄉親人的思念。古人秋遊,看到夜空上皎潔的月亮,心中便會湧起對親朋好友的思念。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説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其實,秋遊時,古人們賞的不是月,是寂寞,是思念。


賞菊

提到秋遊,怎能忘掉賞菊?菊花是極少數在秋天才開放的的花,它也一直被視為秋天的象徵。菊花與梅花、竹子等一樣,在文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義,它飽經風霜、堅韌不拔,藴含着許多文人志士的精神和信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他不願同流合污,甘願和大自然作伴的隱士情節,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則藴含了他豐富的情感。而且,即使不提這些文人情懷,菊花的美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所以,賞菊是古人秋遊必不可少的環節。


賞楓

與賞菊一樣,古人秋遊,也不會忘了賞楓。楓葉就是秋天最美麗的孩子,當楓葉飄紅,漫山遍野的楓葉,猶如一幅美到極致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古人比今人更懂楓葉的美,杜牧在《山行》中一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讓人身臨其境,同時它也為嶽麓山下留下了名勝“愛晚亭。秋遊若是不去賞楓,那實在是一場遺憾。


登高

登高其實不是秋遊才有的活動,但是秋天的登高,才最令人難忘。秋遊時,登上高山,美景一覽無餘,美的不可方物的菊花,熱情似火的楓葉,光是想象,就可以體會到它的美。很顯然,古人們也想欣賞這樣的美景,清《燕京歲時記》裏就記載:“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淨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


美食

唐朝以後,秋遊開始逐漸平民化了。從前的那種層次很高的“玄遊”,逐漸被平民百姓能夠接受的郊遊取代。從唐朝以後,人們秋遊更加註重物質享受,賞景是精神上的愉悦,吃美食,則是身體上的愉悦。唐朝人做事不羈開放,他們秋遊,往往會帶上許多吃食,到目的地以後,就開始野炊。眾多美食當中,尤以螃蟹最受歡迎。秋天的大閘蟹體大膘肥,味道鮮美,堪稱美食極品。李白曾專門吟詩稱讚秋天食蟹:“蟹鰲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久而久之,唐朝甚至誕生不少的“遊宴”之地,人們秋遊時,都會來到這裏,賞美景,吃美食,看美人。

娛樂活動

到宋朝以後,人們秋遊的方式愈發多樣起來。唐朝尚武,秋遊卻以物質享受為主,宋朝崇文,秋遊時主要的活動卻是體育運動,這實在是很有趣的事情。宋人喜歡蹴鞠,所以,不論是在春遊還是在秋遊時,人們都喜歡來幾場蹴鞠,讓自己大汗淋漓。到明清時,蹴鞠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盪鞦韆和放風箏。當然,秋天不像春天,敢於放風箏的,大多都是高手。


秋狩、泡温泉

對於上層階級來説,秋遊中的重頭戲,還是秋狩。《禮記?月令》有云:“是月也,天子乃敎于田獵,……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於四方。”對於帝王來説,狩獵藴含着政治寓意,不論是從事政治活動,還是彰顯自己的勇武,秋狩都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清代的皇帝就常常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聯絡蒙古貴族,一起前往木蘭圍場等地,進行狩獵活動,這其實就是他們的秋遊,只是這秋遊不是誰都能參加的。


與秋狩一樣,泡温泉也是上層階級很喜歡在秋遊時進行的活動。尤其是秋狩結束以後,一身疲憊,大汗淋漓,到温泉裏泡澡,實在是一種享受。不過,泡温泉的花費一般都很大,層次較高,多是名人貴族才會進行的秋遊活動。

參考資料:

《禮記?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