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塞罕壩到雄安:“千年秀林”建設者傳承綠色“密碼”

中新社雄安8月31日電 題:從塞罕壩到雄安:“千年秀林”建設者傳承綠色“密碼”

中新社記者 崔濤

“我想利用從塞罕壩林場學到的知識為大地添一抹新綠。”談起四年前來到雄安新區的初衷,曾為第三代塞罕壩務林人的首批“千年秀林”建設者黃雪晨如是説。

長期的風吹日曬讓生於1989年的黃雪晨稍顯滄桑。2012年,他大學畢業後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擔任施工員、技術員等職務。

“我在塞罕壩馬蹄坑營林區做過施工員,在尚海紀念林組織過撫育間伐,在望海樓周圍的荒丘上進行過攻堅造林。”談起以前的工作經歷,黃雪晨回憶道。

過去50多年的時間裏,三代塞罕壩建設者在這片風沙肆虐、高寒乾旱的冷僻高嶺上造林115萬畝,築起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被譽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2017年4月1日,中國官媒向外界發佈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得知雄安新區要率先開展造林工作,選拔林業工作者到新區工作的時候,黃雪晨主動遞交申請,他想把自己在塞罕壩林場積累的知識投入到雄安新區的建設中。

2018年2月,黃雪晨來到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工作。在這裏,他參與了10萬畝苗景兼用林、2018年秋季造林、2019年造林等項目。

來到雄安新區後,黃雪晨發現他熟知的造林工作又有了新的挑戰。

“這裏的造林工程面積大、標準高、工期緊,樹木的品種也比塞罕壩林場更豐富,更重要的是需要和眾多施工隊伍進行溝通。”黃雪晨説。

為了保障造林工程質量,黃雪晨毫無保留地教授造林工人如何用最科學的手段植樹造林。

在雄安工作的過程中,黃雪晨看到了“千年秀林”拔地而起,這裏樹木逐年增多,鳥類和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常見。

據黃雪晨介紹,“千年秀林”選擇長壽、珍貴、鄉土樹種,着力打造配得上千年之城、記得住鄉愁的,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森林。之所以叫千年秀林,並不是説這裏每一棵樹能夠存活千年,而是通過樹木的繁育,一代代生長下去,形成一個能夠自然演替、持續更新、生機勃勃的千年秀林。

如今,除了樹木,黃雪晨接觸最多的是數據。黃雪晨負責所在公司的數字雄安建設管理平台的管理工作,對“千年秀林”來講,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經營能有效提高管護水平。

“現在視頻監控、BIM、CIM系統逐漸普及,未來技術員通過電腦就能管護上萬畝林地。”黃雪晨説。

目前,雄安新區組織開發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為每棵苗木發放專屬二維碼“身份證”,詳細記錄苗木各類信息,對苗木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同時,建立數字監管平台,打造數字森林。

如今,黃雪晨已經紮根雄安,他想把從塞罕壩得到綠色“密碼”傳承下去,續寫更多的綠色奇蹟。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已累計植樹2000萬餘株,造林40多萬畝。未來雄安新區將建成北部森林環抱,南部濕地相擁,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際一流森林城市。(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8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塞罕壩到雄安:“千年秀林”建設者傳承綠色“密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