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街印象,金陵第一古街,譽滿江南,淳溪老街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休閒

南京 有個 高淳 , 高淳 有條老街,老街的名字叫淳溪,早就聽説這條老街,名聲不小,反應不同。有人説很不錯原汁原味,有人説沒意思太商業化,現在流行看古城,看古鎮,看古街,這看古城古街,總是有人糾結。啥是古城古街?每人的標準不同,目的不同。總會有人會覺得遺憾。因為有人喜歡商業化,人多熱鬧有吃有喝那就有意思。有人喜歡探古尋幽,原汁原味古老建築才有感覺。我自己也有個不斷認識的過程,商業化,不斷的出新維護這是必然的。不用解釋想想都知道。僅存的還能看到的古鎮古街能看到那是不容易了。看到了是榮幸,多拍點片子,多留點資料也是榮幸。其他不要糾結。只要是有歷史的,有傳承的,有文化的,有典故的古城,古鎮。不管它如何?是新是舊,是商業化是原汁原味。都是歷史,都是傳承,都是文化,都是遺產。開發古鎮是幹嘛?不就是為了商業化嗎?不就是為了開發旅遊嗎?

説了半天,就是説我想去看看淳溪。至於淳熙老街所説的譽滿 江南 ,不是我説的,老街上有牌坊寫得清清楚楚,至於紅色記憶是我看到的遺址讓我有感觸而發,至於第二夫子廟那是官方的説法,至於金陵第一古街也不是我説的。攻略我不説了,遊記我不寫了。我就説説我看到的感覺。説説歷史,説説傳説。

下了s9乘公交往城裏走, 高淳 給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清淨,乾淨,整齊,漂亮。

到了泮池園,走不遠就看到了大門,牌坊。看到這牌坊感覺挺新,我心裏還在忐忑,可能真是商業化了。

高淳 老街位於 南京 市 高淳 區淳溪街道,又稱淳溪老街,是 高淳 的商業中心, 江蘇 省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羣,也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被譽為“金陵第二夫子廟”,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稱。高淳 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

省內保存最好的古建築羣,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我邊走邊看,感覺不虛此名聲,

(網絡圖片)由於角度的原因,從網上找了一張照片,從這張片子上可以看出老街兩旁基本上全是老宅。

(西大門牌坊)就是老街的老大門,它是老街的標誌性建築,是由四柱 三門 所組成。牌坊上面寫的“金陵第一古街”和“ 高淳 老街”這幾個大字,

老街東西全長800米,寬4.5-5.5米不等,因呈“一”字形,又稱一字街。中間用粉紅色的胭脂石橫向鋪設,兩邊用青條石縱向圍繞,整條街面色鮮豔,整齊美觀,歷經八百年風吹雨打,人行車壓,依然堅固耐用。

老街分佈着成片的明清建築羣,這些古建築傍水而列,粉牆青瓦、飛檐翹角,配上精美的磚木石雕和傳統的書法牌匾,古樸典雅,被中外學者和遊客譽為“東方文明之縮影”、“古建築的藝術寶庫”。

評價不低,我也一下子被吸引了,商業是商業了,但是那古老的建築仍然會讓人動心!

看着二層的小樓,小樓上的窗,欄,雕刻,屋檐。。。一樓門柱上的雕刻。都讓人傾倒。

現在是4A景區

蝴蝶瓦

老街木構件上都有精美的木雕,或人物、或動物,栩栩如生,工藝精湛,反映出古代 高淳 工匠的高超技術。

在不懂這也能看出來這是財神爺,主發家致富的神。

臨街建築,風格獨特,採用木結構斜撐和額枋部位施雕“五路財神”、“連年有餘”、“麻姑獻壽”、“玉川品榮”、“太百醉酒”、“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渭水河”、“郭子儀做壽”、等歷史典故與花草吉祥文飾。

古老的宅子,仿古的街燈,現代的紅燈籠融合在一起,毫無不和諧之感覺。

淳溪老街位於 高淳 的商業中心。它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如今那兒房屋新舊交替。現存的建築物多為明清所建。這些建築大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建築風格。

房屋大多是前店後宅,樓宇式雙層磚木結構,桃檐斗拱,木排門板,鏤花窗格,馬頭火牆,蝴蝶小瓦,典型的 江南 韻味,又揉進了徽派風格,使這些建築博大精深、雋永持重。

住家,過道是改造過的,石板路是老的。

老街上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各種小吃,特產,糕點,麻糖,臭豆腐,小螃蟹,菱角,老鵝。。。。。。

酒家,飯莊,小吃,零食,琳琅滿目,想吃喝玩樂的肯定可以滿足,就不是為了吃喝的看着這五顏六色也會動心。

老宅子,石板街,

正大光明的用手搓。

關王廟,是道教關王廟, 江南 地區惟一現存的供奉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始建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

秋風起,蟹腳肥,膏肥蟹黃的大閘蟹來了。

大閘蟹

文物保護

舊址,遺蹟。

老宅,清代建築

很多老宅掛有文物保護,清代建築,雕花

老街旁有很多小巷,巷子裏也有很多老宅子

深巷有乾坤,老人,老宅。

過道的橫樑透漏出歲月滄桑。

特色,特產。老街的特色產品十分豐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產品有淳溪老酒、固城湖螃蟹、慢城葉畫、老街布鞋、羽毛貢扇、珍珠飾品、玉泉炻器、香乾豆腐、風味糕點、云溪香鵝等等,其中以淳溪老酒、固城湖螃蟹及羽毛貢扇最負盛名。

這也是特色

建築特色

。。。

房子夠老,店名也有特色。

人們都在看街面的美食,我一直在盯着看上面的瓦當,屋檐,雕花,門窗,有些細節部位很有意思。

這是上面照片局部放大截屏。門面兩側牆伸出檐柱外處,山牆側的上身牆處,墀頭分上、中、下三部分外挑,上部分砌成 龍口 含珠,中下二部分雕墊花,圓線凹進凸出,變化多端。

中部木雕

清代建築,舊址

雖然可能經過後期維修過,但是看起來仍然很有味道。

楊廳

文物保護,清代建築

楊廳原為 高淳 老街糕點大王趙 東陽 的故宅,後出售給楊氏,改稱為“楊廳”。它建於民國初年,縱深為三進,佔地面積500餘平方米。首進是一座面寬3間、上下2層的磚木結構樓房。石門坎上還安置6扇鏤空屏風與門正對,意謂對外邪不入內,對內財不外流。

進門面為排門式,門額之上設騎樓,檐口由曲緣外挑,既擋雨又遮陽。出門枋下撐木雕草花龍。兩側山牆垛頭逐級外挑。畫有鐵枴李、牡丹、福壽等圖案。

中後二進為“走馬樓”造型。天井兩側設廂房,原為來客和僕役居住。進與進之間設天井通風采光,天井還彙集四周雨水,謂之“肥水不外流”。

每進堂間看柱內設石門坎,共3進4門。後進雕花門罩朝內,上雕 “德乃福基”,這區別於徽派華麗對外的特點,而具有蘇派對內自觀的特徵。

後進正堂,桌、椅、香幾皆如當時。左右邊間分別為主人及公子卧室,樓上則為小姐閨房。每進堂間看柱內設石門坎,共3進4門。門坎一進高過一進,象徵生活、經商步步走高。楊廳建築同樣大量施用木雕,內容有“福壽祿三星”、“雙鳳戲牡丹”、“雙獅鏽球”、“歲寒三友”及“雲拐”等。

二層小樓,馬頭火牆。

歲月的痕跡

文化遺產

一字街

高淳 老街房屋前面營業,上部住宿、會客,後進用作倉庫或作坊。商店門面多為三間,縱深數進,兩進之間有廂房連接,自成院落,中間是天井,天井在古建築上是為通風采光而設計的,但在民俗方面卻有它獨到的含義,在古時候,人們把水比喻成財富,所以有見水生財的説法,天上下的雨水就是天賜之財,古人專門設計了天井,下雨時,雨水順着屋檐流到天井裏,寓意“回水歸堂,肥水不外流”。

老街的店鋪多為三間,縱深數進,兩進之間有廂房連接,中間是天井,形成一個院落,這種結構就是 江南 古建築中較為典型的“一顆印”式建築,房屋都為兩層磚木結構,單檐懸山,青磚小瓦馬頭牆,白色牆壁,黑色屋頂,雖少幾分華麗,卻陡添了許多典雅與古樸。

酒樓,反正路兩邊不是就樓飯莊就是小吃零食。

高淳 老街的街面,中間是胭脂色的花崗石橫向排列,兩旁用青色石灰岩縱向鋪成。色調暖冷相間,排列橫縱有序,給人們以強烈的美感。

除了街面非常有特點外,沿街的老式排水管道也很有講究,下水道的石制板融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蓋子外框是正方形的,中間是圓形的,這代表“天圓地方”,中間腰形的把手依照宋朝銀元寶的形狀,在古時候,每當清理下水道的時候,工人們為了不弄髒過往行人,往往會喊一句“見水生財了”,這時,大家就知道要避讓了。

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位於 中山 大街東端,原為吳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前進戲樓,中進享堂,後進祭殿,是新四軍一支隊開闢 茅山 根據地挺進蘇南的第一站。

1938年5月,陳毅同志根據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關於新四軍開展游擊戰、挺進蘇南敵後創建以 茅山 為中心的 江南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指示,率領新四軍一支隊由 皖南 巖寺出發向蘇南挺進。6月3日,部隊初抵 高淳 ,司令部設在縣城淳溪鎮吳氏宗祠內。

吳氏祠堂位於淳溪街道當鋪巷78號吳氏祠堂內,建築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為磚木結構,皖式風格,分為前、中、後三進。每進均面闊三間,第一進戲樓,中進議事堂,後進祭堂。總佔地面積為2700平方米。南為固城湖官溪河,北靠 高淳 歷史文化街區 高淳 老街,是一處留存完整的清中期古建築。其四周均是清代古民居與商鋪,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現保存狀況為完好。

吳家祠堂裏又是大殿,又是天井,很是氣勢。

高淳 老街已成為全國重點影視拍攝基地,電影《黃橋決戰》、《將軍的抉擇》、《張文祥刺馬》、《銀樓》及《半個冒險家》,央視連續劇《大江風雷》、《紅與黑2000》、《風雨 中國 心》,以及熱播的《無懈可擊之高手如林》、《老嚴有女不愁嫁》等均在此取景拍攝。

譽滿 江南 ,

土特產

老宅子,屋頂上都有雕花

戲台,民俗表演的地方

高淳 非遺展示館

我看到指示牌有新四軍駐 高淳 辦事處舊址,在街上找了幾遍沒找到,問了一個店家,原來是在一條叫倉巷的巷子裏。

找到了

新四軍駐 高淳 辦事處舊址,是一棟建於清末民初的建築,

高淳 的紅色革命史,似乎訴説着在那個年代,艱苦卓絕而又頑強的抗日故事。

曲徑通幽三尺巷

淳溪老街

譽滿 江南 ,老街雖然很商業化了,但它的歷史,傳説,掌故,傳奇。。。。。。還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