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旅遊科技在哪裏:網上數人頭 紅外測人流

  【品橙旅遊】在“新基建”成為各行各業熱議話題的當下,旅遊行業的線上預約訂票、紅外線測温儀、電子圍欄、電子導覽等科技手段煥發着新活力,而疫情特殊時期的限流、預約、防疫的催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景區的數字化、智慧化的進程。

景區旅遊科技在哪裏:網上數人頭 紅外測人流
  “雲觀展”“雲旅遊”

  《2019-2020中國旅遊景區門票在線預訂市場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景區門票線上化滲透率不足20%,在線交易額為288.8億元,線上化提升仍有巨大空間,而疫情的到來讓中國景區市場完成了一次從“線下”到“線上”的大遷徙。

  在漫長的居家隔離期裏,“雲逛”“雲遊”是人們宅家“旅遊”的新方式。2月中旬,國內已有20餘個城市、1000多家景區開通了線上遊覽服務,江西、黑龍江、山東、江蘇等地景區與在線旅遊平台、科技企業合作,採用VR推出全景虛擬旅遊項目。

  據不完整數據統計,市面上的“一部手機遊xx”相關小程序已經多達百種,這類智慧旅遊類app的出發點各有不同,有的是要規範當地旅遊市場的運營,有的是希望更好地服務遊客,發佈旅遊安全出行的預警信息,也有的是為了提供智能導遊導覽服務。

  除旅遊景區外,包含國家圖書館之內的文博類場館的多家app也打出了“服務不打烊”的口號。疫情初期,博物官app上已有500家線上博物館,覆蓋300個以上以一二線為主的城市,為網友提供全國性博物館陳列展覽近千個,展訊上萬條。

  博物官app還線上開放給用户20萬件世界及當代畫作、6萬件精品文物及展覽展品解讀,並有300餘件3D文物體驗及全景展廳瀏覽。

  北京聯合大學在線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評論説,博物館線上展出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眼界,還能大大增加文物遺產向公眾開放的能力。“由於文物易損,不能讓遊客近距離接觸,而且展示時間也較短,而文博館上線的‘雲展覽’不僅不設任何屏障,真實還原展品細節,讓觀眾更深刻地瞭解文物展品,還能使觀眾獲得可獨立觀賞的私人空間。”

  他也表示,現在中國旅遊市場長期存在供需問題,即旅遊產品供給量遠遠小於遊客需求量,同時服務水平上總體存在質的不足;經過線上發展“雲旅遊”,不論是景區線上旅遊還是文博館線上展覽,都能帶很大程度上緩解這種根源性矛盾,將現實的遊客需求分流到線上,從而提升旅遊業服務水平和能力。

  智慧導覽 無接觸服務

  博物館的困擾在景區同樣存在,在日常遊覽和觀賞中,很多遊客由於不瞭解景物和展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眾多本該細細品味的人文、歷史等景觀往往是走馬觀花、視而不見,造成了旅遊資源的極大浪費。為解決這個難題,景區依託科技創新產品,順勢推出了線上導覽業務,讓遊客們可以充分了解觀賞對象深厚的文化底藴。

  旅遊市場按下“重啓鍵”後,不少景區也順勢依託現有的智慧旅遊平台,為遊客提供智慧化服務,確保遊客出遊安全。

  在以往的出遊體驗中,傳統導遊方式容易引起遊客扎堆聚集的現象,景區講解器也被多人共享,但疫情還未完全結束,遊客的安全衞生意識也提升到了新高度,這種情況均不利於當前的防控環境,因此“無接觸服務”成為熱門景區的新趨勢,景區線上導遊導覽系統的另一個優勢體現出來。

  這種導覽系統能提供多語言文字介紹及語音講解、遊覽線路推薦、一鍵導航等功能,同時能精準查詢洗手間、餐廳、商店、景點及其他服務設施相關信息,讓遊客實現自主旅遊,在遊覽過程中,遊客只需掃描專屬二維碼,就能“走到哪用到哪”,沒有空間限制,更能做到安全無接觸。

  空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呂建超介紹,當前在線導覽技術已經頗為成熟,疫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這種旅遊科技產品進入景區,但該技術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旅遊是體驗性的活動,在線導覽的技術就是‘錦上添花’,景區是否願意在這方面加大投入還是要看景區本身的理念。為了增加遊客體驗度,現在很多景區已經引入了AR導航,這個技術也在慢慢發展,所以市場空間很大。”

  線上訂票和掃碼入園

  線上實名購票、自動生成二維碼、景區掃碼或刷臉入園,這種日常的入園模式在疫情期間大大降低了景區門前擁堵的情況。

  而放在疫情期間,線上實名預約購票和掃碼入園的作用則更加明顯。《報告》顯示,疫情發生後,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對使用在線平台進行門票預訂的偏好增強。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此前印發《旅遊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提出鼓勵景區積極利用大數據和智慧手段,做好遊客信息動態監測。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副教授表示,在疫情狀態下的線上預約能幫助景區精準地統計人流並分時段限流、無接觸式入園,強化了線上入園的場景;同時疫情也是試金石,用來檢測前期景區技術方案建設成果,在特殊時期找出平時未被發現的漏洞。

  另據相關專業人員介紹,雖然仍有一定數量的景區沒有開通線上購票系統,不過景區開放線上購票和線下掃碼閘機等入園系統並沒有難度,成本投入也可控,因此在政策推動下線上購票是大勢所趨。

  4月24日,美團發佈了國內首個《旅遊景區預約遊覽服務規範》(以下簡稱《標準》)和景區預約旅遊便利度指數,全國超5000家已開園景區已試行該《標準》,讓遊客在五一假期就可享受網絡購票、分時預約、現場掃碼購票、二維碼入園等安全便利服務,保障五一“安心出遊”。

  尚未開放線上預約購票渠道的大漠胡楊林景區預計將引入新型旅遊科技產品,大漠胡楊林景區副總經理宋傑介紹,9-10月份是景區旺季,為響應號召,也為更加嚴密地管理遊客、減少人員投入成本,景區正在考慮開放線上購票渠道。

  紅外線和電子圍欄

  在麗江古城內的13塊電子引導屏上,清晰可見實時遊客數以及不同區域的遊客分佈,這一數據同時連接至麗江古城綜合管理指揮中心,一旦景區內遊客達到一定數量,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便會第一時間啓動應急預案,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對遊客進行提醒疏導。

  這種畫面並不少見,今年“五一”小長假,各景區使用了大量“黑科技”監測人流。鄧寧介紹,當前景區進行人流計算的常見技術方案包括:門票預約及門禁閘機方式、基站運營商數據統計、攝像頭監測、wifi探針。

  其中,這幾種方式都有自己的侷限和適用景區範圍,如門票預約測算人流的方式必須要遊客購票;基站運營商數據統計的方式比較適合大尺度景區;攝像頭監測可能存在死角;wifi探針的方式用於開放性景區,手機直連可計數。

  以西湖井區為例,西湖為杜絕瞬間人流造成的擁堵在斷橋橋面設置了1580平方米的電子圍欄,用監測人流數量的方式以實現對區域瞬時流量的精確掌握。

  此外,為了減少人員瞬時聚焦,西湖還設置了智能雲台紅外測温儀,實現同時多人無感測温篩查,引導遊客快速通過,避免人流聚集。

  雖然在疫情期間紅外線監測系統立了大功,但事實上,紅外線監測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進駐了景區——在疫情之前,黃山就已經投入了紅外線監測系統,用於監測周圍環境守護古樹。

  據悉,紅外線測温是在疫情之後在景區領域突然增加的科技產品,而在此之前,很多景區會安裝紅外線用於安防領域。

  當科技進入景區管理之後

  為何往常隨處可見的旅遊科技會在疫情之後如雨後春筍般刷足“存在感”?對此,楊彥鋒表示,這是因為疫情的出現讓智慧旅遊進入快車道,很多基礎服務設施建設被提上日程,因此旅遊科技的開發與應用變得頻繁。

  “疫情讓景區不得不選擇線上獲客,從而大大提升了旅遊科技產品的普及速度和普及面,包括線上預約、面部識別、紅外線測温等技術也由疫情前的‘錦上添花’變得常態化,到目前為止,所有開放的景區基本都按照要求配備了測温設備,大大降低了人力支出。”

  據介紹,當各類旅遊科技設備進入景區後,會給智慧旅遊產商帶來提升技術、供給能力的新動力,在廠商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使設備價格進一步降低,甚至免費普及。

  現在部分景區已經將旅遊科技引入景區內部管理系統,這也意味着旅遊科技的作用將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往常的智慧旅遊產品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服務遊客,但對景區管理方面的影響不大,對景區服務水平提升不大,遊客體驗度的提升也有限,但當旅遊科技進入景區管理層面,狀況就大不一樣了。

  當景區管理流程引入旅遊科技後會發生什麼?對此,鄧寧表示,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精細化管理,即景區管理流程線上化,實現最終管理全過程可追溯、可通過數據進行決策驅動;

  精準營銷,即景區基於遊客數據、用户遊覽行為、消費等數據,特別是羣體畫像數據,對遊客進行細分與針對性營銷;打卡、網紅目的地的層出不窮催生了除景區以外的非傳統景區類目的地,也給非優勢型景區帶來了“不對稱躥紅”的新機遇;

  人性化服務,即從單一滿足基本遊客需求,到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在旅遊過程中植入人文關懷和文化內涵傳遞功能,使得旅遊體驗得到極大延伸。鄧寧表示,這將是旅遊高質量體驗的發展方向,虛擬現實、增強現實、5G已經搭建了優化遊客體驗的基礎設施,後續就是將內容和手段更好結合的問題。

  雖然景區提升發展質量科技是必由之路,景區運用科技的手段也在不斷開發豐富,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但鄧寧提示,智慧文旅發展的技術瓶頸遠遠不及發展模式的瓶頸大。相較於其他行業,文旅行業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目前遇到的挑戰更多來自於多方建設模式及各自在智慧文旅發展中的邊界不清晰。同時,解決方案的質量、信息服務體驗的優化、規範和標準的制定也需要進一步深入。(品橙旅遊 Yangqi)

  轉載請註明:品橙旅遊 » 景區旅遊科技在哪裏:網上數人頭 紅外測人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30 字。

轉載請註明: 景區旅遊科技在哪裏:網上數人頭 紅外測人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