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是中國知名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初十分暢銷,當時十大暢銷書其中有四本都是出自餘秋雨。不過這位大佬曾一度深陷“抄襲門”,知名編輯怒斥餘秋雨抄襲,各大媒體又把此事炒得沸沸揚揚,最後還是原作者站出來澄清的。
金文明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的總編輯,96年的時候更是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之一”,是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知名編輯。我也不知道這個人和餘秋雨有仇還是咋的,他非逮住餘秋雨不放,曾撰《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編》,公開指出餘秋雨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文史差錯。
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公開表示自己非常喜歡餘秋雨的作品,只要是餘秋雨的文章,他都會細細研讀。然後在雞蛋裏面挑骨頭,非要找那麼一些“不妥之處”。餘秋雨《十萬進士》寫道:“古代知識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現實遭遇和實踐行為便是爭取科舉、致士。”“致士”是什麼意思?我想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我的理解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招引賢士的意思。
但是金文明就不這麼看,他認為在古代“致士”是告老還鄉的意思,並且查閲了《辭海》,證明了古代確實是“告老還鄉”的意思,然後他每次看餘秋雨的作品時都會咬文嚼字。看到這件事的時候我腦海中第一念頭就是-“這不有病嗎?”,大家都認為致士是招引賢士,但你偏偏咬文嚼字,認為餘秋雨寫散文也應該注重於古代的意思。那我倒是想問問,我們以後寫文章是不是都要寫古文?
餘秋雨對於這種咬文嚼字的態度很明確,他曾經回覆過:我認為,年輕人熱愛文史知識不錯,但是大量非專業的年輕人沒必要過度地沉溺在浩如煙海又真偽難辨的古代文史細節間。因為這樣做既是個人的不幸,也是中國文化的不幸。
餘秋雨這話也沒錯,因為年輕人不一定都是歷史專業畢業的,他們熱愛歷史但是卻沒有大量的時間去考證一些細枝末節。歷史專業裏面有一些細節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比如茴字有九種寫法,難道你寫歷史的時候還需要用古文寫嗎?餘秋雨的作品就是比較“接地氣”,大家看餘秋雨的作品能看得懂,但是部分曲高和寡的知識分子就認為餘秋雨“媚俗”,缺少對古代文學的一種敬重。
於是金文明就開始了找茬,當然了,我們也不能説金文明先生是惡意找茬,因為他提出的很多問題都是確實存在的。比如《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岳陽樓上寫的嗎?金文明認為不是,因為當時范仲淹在鄧州當官;呂洞賓是道家的始祖嗎?金文明認為不是,因為道家的創始人是漢代的張道陵,而呂洞賓是唐朝人,風馬牛不相及;蘇東坡最後擔任的官職是“舒州團練副使”嗎?金文明認為不是,因為蘇軾最後擔任的官職是“朝奉郎”。
他翻遍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在這三本書中找出了126處文史錯誤,並且撰寫了《石破天驚逗秋雨》一文。對於這種錯誤,有的人認為是細枝末節,有的人卻認為極其嚴重,至於這種錯誤的嚴重程度還是要看本人的觀點。如果你有時間去考證每個詞,那麼自然是最好的,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那個時間去考證細枝末節,因為史書的一個字就寫了上萬字的論文考辨,這在歷史圈很常見。
不過最嚴重不是文史錯誤,而是金文明公開表示餘秋雨抄襲。金文明在校對《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時發現餘秋雨抄襲了《洪昇年譜》,並且撰文《如此風波不可行—餘秋雨涉嫌剽竊一例》。知識分子到底是知識分子,一言不合就撰文,金文明的言論迅速讓餘秋雨深陷“抄襲門”,當時一片筆伐口誅聲,讓餘秋雨形象大損。
隨後《洪昇年譜》的作者章培恆在病牀上撰寫了《餘秋雨何曾剽竊我的著作》,在文章中章培恆教授認為餘秋雨引用了自己的一段話,而這段話不過才三百字,並且用不同於文章的字體區分開,這不算抄襲。而金文明忽視引用,直接抨擊餘秋雨抄襲,這並不是沒事找事,而是故意抹黑餘秋雨。
歷史文章引用史料或者他人文章是很常見的,一般作家都會用不同字體表示引用,同時會加上註釋。這種引用並不算抄襲,至少在歷史圈大家都不認為這是抄襲。隨後《南方都市報》刊登了《餘秋雨“剽竊案”真相漸顯》,餘秋雨抄襲風波逐漸平息,但是金文明自始至終都沒有道歉,並且不斷的負隅頑抗。正所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餘秋雨在不斷質疑聲中越來越紅,其作品也深受讀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