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游•互動丨頭條大賽(第11季)丨李秀玲:心中的最美步道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休閒

心中的最美步道

李秀玲

我心中最美的山城步道,是張家花園步道,又叫山城第三步道,位於大溪溝街道張家花園,上起七星崗,下至大溪溝。因民國時期有一張姓人家在此地建設花園,張家花園由此得名。抗戰時期,許多躲避戰亂的外地人跟隨國民政府部門來到重慶,不少大户人家看中了大溪溝一帶的臨江地勢,便在江畔建起了花園別墅,從此這裏成了熱鬧非凡之地。眾多的革命青年、愛國志士、民主人士也曾在這裏生活工作。

這條匯聚歷史光影、見證新時代發展的步道,不僅因為幽靜而出名,更因為眾多的抗戰人文遺址而光彩熠熠。遊人能夠以這裏為起點,用腳尋量歷史,用心記錄時光。

步道南高北低落差極大,居民出門就是爬坡上坎,山城之稱名副其實。沿着步道順階而下,根深葉茂的黃葛樹不經意就把日光隔絕在外,悠長的巷子、蜿蜒的階梯、高高的堡坎,居民和行人神色輕鬆自在,時間彷彿在這裏悄悄放慢了腳步,不願打擾世人的清閒。

沿途有中國民主黨派的發祥地之一的良莊舊址,也曾是黃炎培等人的議事所。沈鈞儒和茅盾曾在這裏居住過,茅盾先生的著名文章《白楊禮讚》就在這裏寫成。

巴蜀學校舊校門遺址,建造於1936年。當年巴蜀學校也是全國抗戰宣傳活動的中心之一。

中法學校舊址,是1925年吳玉章先生創立的。這裏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地區第一所幹部培訓學校,也是重慶最早的黨組織——中國共產黨重慶支部的誕生地。

“棫園”,曾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所在之地。1938年9月,“文協”也隨之遷移來到重慶,租住於巴蜀學校“棫園”之內,這裏曾聚集了茅盾、老舍、臧克家、巴金、胡風、朱自清、丁玲、田漢等當時全國文藝界的精英。

行走其間,逝去的歲月如畫卷一一展現。一時間,我竟恍惚看到了那紛飛激昂的歲月,先生們温文爾雅、博學愛國;女中豪傑英姿颯颯,不讓鬚眉;抗戰志士為自由、為革命,為民族解放奉獻出自己的全部熱忱乃至生命。

步道的下端,牆上有數位當代詩人蔘觀瀏覽步道後揮毫潑墨創作的詩句,字裏行間包含着對這條山城步道的喜愛與讚譽。細細地品讀着現代的文字,想着曾經的抗戰煙雲、民族大義,心中生出無限感慨。時光延綿數十年,歷史的光從不曾熄滅,自有傳承者接過薪火,讓民眾都能看見革命的光芒而心生希望,秉承傳統,砥礪前行。

走出步道,回首望去,小巷寧靜、行人悠閒,舊址掩藏在眾多密集的居民樓之中看不真切。短短數百米的步道,我彷彿行了萬里路,從昨天走到今天,從曾經的歷史烽煙走到當今的新時代。

“巷落阡陌藏曆史,繁華深處見傳承。”這條步道之所以美,不僅是因為沿途保護修繕得極好的舊址舊貌,也不只是因為一路有黃葛樹、石梯、老房子。在這裏,曾賁張過民族解放的血脈與激情,這裏始終藴藏一股力量,激起過無數人的內心,使之振奮,為之拼搏,乃至獻出生命。

對重慶母城渝中來説,這裏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幾處舊址,更多的是被記錄進歷史的輝煌與榮耀,讓後人去銘記、珍藏。前有革命者為民吶喊,為國捐軀;今有新時代追光者沿着前輩足跡,不忘初心,繼續新時代的新徵程。圍繞特色老社區建設,重點推進歷史建築修繕保護、社區黨建文化展示等內容,保護和挖掘歷史文化,打造這獨具特色的人文窗口,向世人展示渝中母城的歷史浮沉、温情記憶,展示重慶輝煌厚重的歷史文化形象,為慶祝建黨100週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作者單位:南岸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