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燕:208份答卷,告訴你為何那麼多人打卡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外面的人羣不光是一種城市旅遊的現象,也是中國城市發展變更的一種標識物,有一定歷史和人文價值。

陳丹燕:208份答卷,告訴你為何那麼多人打卡武康大樓

  淮海路,興國路,武康路,天平路,餘慶路,在武康大樓熨斗型鋭角前,形成了一個五星般的多岔路口,從空中看,有點像歐洲城市的廣場,而武康大樓所在地,則非常接近廣場上紀念碑的位置。

  2016年以後,隨着武康路空中電線落地,更新修繕完成,在武康大樓的這些街口漸漸聚集起一些外地年輕遊客。他們在這裏駐足,背對大樓自拍、與大樓合影。其中一些人雙雙來拍攝情侶照,還有一些年輕女孩,她們拖着一隻拉桿箱而來,還為自己與武康大樓的合照準備了一套復古的西式淑女裝。

  在武康大樓外遊客聚集的情形,隨着因新冠疫情國際旅行的停頓越演越烈,到2021年的端午假期每天前來武康大樓外面駐留的人達到四萬人次之多,驚動了警察,前來維持秩序。也驚動了媒體,紛紛前往報道街上的奇觀。其實也驚動了武康大樓裏的居民,他們發現自己處在日日被圍觀的境地裏。

  這是我們決定要做一份武康大樓外聚集的遊客情況調查的原因。武康大樓在2014年我們開始做居民口述史時,還只是一棟歷史悠久,造型好看的,衡復風貌保護區裏的老公寓,如今,年輕一代遊客將它追捧成為這一歷史街區的形象大使。所以,2021年的武康大樓不僅僅是居民自己的武康大樓,也是全國各地年輕遊客定義上海的一個新形象。在流行文化中,它似乎已是上海最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於是,我們與徐彙區文旅局合作,在2021年8月下旬設計並完成了這次武康大樓外駐留的遊客情況調查,回收到208份有效答卷。

陳丹燕:208份答卷,告訴你為何那麼多人打卡武康大樓

  我們可以在此發現如下事實:

  1.25歲以下年輕遊客是主流,遠遠大於中年以上的遊客,這與前往外灘的遊客不同。我們可以發現拜訪武康大樓是年輕一代遊客的風尚。

  2.女遊客的比例遠遠大於男遊客。年輕女遊客似乎更鐘情武康大樓優雅的異國情調建築和街景,對武康大樓體現出來的都市生活方式更有認同感,更願意將自己的形象融入這樣的場景中。

  3.遊客的訴求,比起仔細瞭解大樓的人文歷史,武康大樓圍觀者更傾向於體驗都市生活方式這樣的文化嚮往,更多屬於淺嘗即止的過客方式。停留三十分鐘左右,消費100元左右,拍照曬朋友圈。但即使是在這樣的安排裏,遊客們仍舊喜歡這個更有上海都市生活氣息的地方,它提供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生活場景仍舊是吸引遊客的力量。

  4.武康大樓外遊客的來源,比起參加旅行社組織的城市行走項目的遊客,更大量的是自由行者,比起江浙附近的遊客,更多的是全國各地的遊客。它已漸漸成為許多地方年輕一代認知上海文化的一個地標。

  5.深度遊的部分遊客,從這裏出發,前往附近的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做街道漫遊,更深入地接觸上海的城市文化。淺度遊的部分遊客,離開這裏後,大多還會去外灘和上海中心,金茂大廈等上海著名景點,但武康大樓不可爭辯地成為他們心目中多元的上海形象。

  6.武康大樓現象與武康路成為全國曆史名街有關,與中國這些年城市化進程有關,與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有關,也與互聯網時代它在各種媒體上的曝光度有關,更與流行文化的帶動有關。武康大樓現象是這個時代造就的一種城市文化現象。目前我們還沒有更多的調查數據,供我們比較,是否在上海其他區域也存在這類現象。

陳丹燕:208份答卷,告訴你為何那麼多人打卡武康大樓

  是的,武康大樓外面的人羣不光是一種城市旅遊的現象,也不光是上海近些年來提倡的建築可閲讀,進而瞭解歷史,然後熱愛上海的城市傳播現象,它也是中國城市發展變更的一種標識物,這個現象有一定歷史和人文價值。我們看得到,一棟歷史風貌保護區裏的老公寓,它提供了對城市變化的觀察角度,是隨着時代變化源源不斷而來。這就是建築無形的文化價值,它這部分的價值,不會隨物質的建築折舊,而是隨文化的建築日漸增長。

  將武康大樓裏面居民的口述史與武康大樓外面的遊客調查結合起來,或許能更完整地體現建築口述史。我們很幸運,得到了這樣的觀察機會。(陳丹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4 字。

轉載請註明: 陳丹燕:208份答卷,告訴你為何那麼多人打卡武康大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