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水流深,滄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緣感你一回顧,使我常思朝與暮。轉身後,一縷幽香遠,逝雪淺,春意濃,笑意深。一葉綻放一追尋,一花盛開一世界,一生相思為一人。”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會嚮往美好的愛情,不然不話我國曆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關於愛情的喜與悲。
奈何在古代封建的社會統治中,往往大多數人沒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八個字貫穿了他們的一生。直到民國時期,這樣的現象才逐漸開始轉變。作為我國曆史上新舊思想文化的交替時期,民國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極大的轉變,這個時候人們開始以自己的意願為主導,在感情上他們開始追求自己心中所愛,於是這個時候出現了很多讓人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
比如説我們大家都熟知的冰心,想必在很多人的心中冰心的形象就是一個慈祥的奶奶,實際上冰心有着童話般美好的愛情故事,冰心的丈夫吳文藻可以説是將冰心捧在手心裏寵愛的男人。還有在愛情面前卑微到塵埃裏的張愛玲,雖然説她的愛情是悲傷的,但是卻也足以成為當時人們飯後的談資。但是要説民國時期才子佳人中最出名的愛情故事,還要數林徽因與徐志摩。
我們先來説説他這個故事的結局:林徽因嫁給了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並與梁思成相守一生。徐志摩與自己的原配妻子離婚,想要重新追求林徽因,但奈何沒有結果。其中徐志摩後來給林徽因寫了一封信,但是這封信寫了一半就被別人搶走了,直到很久以後這封信才被曝光。而搶走這封信的人可謂是家喻户曉,那就是聞名世界的作家——泰戈爾。
浪漫詩人徐志摩和民國才女林徽因的相識確實可以説是緣分使然。一九二零年,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林長民在歐洲遊歷增長見聞,巧合的是,那個時候徐志摩正在英國讀書,聽聞林長民正在英國,處於禮貌便前往拜訪。那個時候的徐志摩情根深種,林徽因清秀脱俗,一個是才子,一個是佳人,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徹夜長談。後來同在英國的兩人開始頻頻互動,很快就陷入了愛情。
但是事不遂人願,這個時候時候的徐志摩其實已經有了家室,儘管年紀不大,但是奈何父命難違,徐志摩幾年前就被迫娶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妻子張幼儀。問題是這件事情開始林徽因並不知情,紙總是包不住火的,知道真相之後的林徽因很難過,但是冷靜之後她選擇放棄這段剛剛萌芽的愛情。徐志摩更不惜幾次逼髮妻離婚,不過終究還是晚了一步,林徽因回國後和梁思成訂了“口頭婚約”。
等徐志摩回國的時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經開始交往了。林家和梁家是世交,因此林長民和梁啓超都有意撮合這對金童玉女。不過徐志摩並不死心,他覺得林徽因尚未有明確婚約,更未曾婚嫁,自己完全有追求她的自由。甚至梁思成的父親也就是梁啓超都親自出面勸説徐志摩放下這段感情,但是徐志摩卻依舊堅持要追求林徽因。其實雖然已經不是戀人的關係了,但是林徽因還是以朋友的身份與徐志摩相處着。
接着終於改泰戈爾登場了,泰戈爾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在詩歌方面有着極高的造詣。我們每個人至少都聽過一句他的名句,比如説“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又或是“讓生命有如夏花之絢爛,死亡有如秋葉之靜美。”所以説泰戈爾在當時就是很出名的大師,而林徽因與徐志摩又都是那個時候的才子才女,自然也就能夠接觸這一大師。
在泰戈爾訪華期間,林徽因和徐志摩全程擔任翻譯,天天得見,徐志摩覺得自己又有機會了,他甚至還託泰戈爾幫自己撮合和林徽因的事。為了增加和林徽因的接觸機會,徐志摩還在北京組織了詩社,叫新月社,最先邀請了林徽因加入,還有其他一些愛好新詩的名人,在詩社裏,徐志摩和林徽因得以時常聚首,一起進出、一起接待受邀而來的泰戈爾,彷彿又恢復了昔日的情感,他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這時候因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頻繁接觸,也讓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下了個決定,他要讓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出國讀書,好讓徐志摩徹底斷了念頭。剛好這個時候徐志摩隨泰戈爾等人去太原,而過幾天,梁思成和林徽因也要到美國了,歡送泰戈爾的人羣裏也有林徽因,徐志摩知道再回來北京,林徽因就已經和梁思成奔赴美國了,他坐在車窗裏,望着窗外微笑的林徽因,心頭卻很酸楚,他們這次必須要“離別”了。
此時的徐志摩傷心極了,他知道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了,於是伏筆寫下了一封情書:“我真不知道我要説的是什麼話。我已經好幾次提起筆來想寫,但是每次總是寫不成篇。這兩日我的頭腦總是昏沉沉的,開着眼卻只見大前晚模糊的悽清的月色,照着我們不願意的車輛,遲遲的向荒野裏退縮。離別!“還沒寫完就被泰戈爾的秘書搶了去,此時的車子已經開動,隨着時間的推移已被徹底遺忘,後來這封信在70年代才終於被曝光。
徐志摩給林徽因的最後一封情書,寫一半被人搶走,70年代才被曝光。其實這位秘書一直都將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愛在眼裏,林徽因已經於梁思成兩情相悦了,所以説她想阻止徐志摩這樣毫無意義卻又給別人造成困擾的行為,只能説他們之間有緣無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