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將逐水草而居的人們稱為遊牧民族,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上世代棲居着一支別樣的遊牧民族——巴瑤族。巴瑤族並不逐水草,而是遵循最原始的採捕方式,他們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也是最後一支“海上游牧民族”。
巴瑤族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是“以海為家”的馬來原住民,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海域,人口數量很少。他們靠潛海捕魚為生,被認為是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如今,越來越多的巴瑤族人放棄傳統遊牧生活,在鄉村定居,不過,很多人的大部分時間仍在海上度過。
不過由於人類對海洋的過度開發,這支仍依靠最原始方法進行採捕的民族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已變得岌岌可危,同時,他們世代延續的傳統也在逐漸消失。為了記錄他們的生活,英國攝影師詹姆斯·摩根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跟蹤拍攝。
巴瑤族在海上的生活已延續了數個世紀,他們居住在手工製作的“lepa-lepa”船上,船上存放着所有生活必需品,包括煤油燈、食物、水甚至植物。
關於巴瑤族的傳説有三個,具體是如何也無從得知,沙巴薩瑪傳説講述,巴瑤族起源於柔佛州蘇丹的皇家衞隊,馬來馬六甲帝國被風暴肆虐後,他們改在秋天沿東海岸的婆羅洲定居。另一個版本為,他們護送蘇丹的新娘,路上被文萊蘇丹將新娘綁架,因無法完成任務,就在海邊住了下來。
第三個版本是,相傳很久以前,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災中被沖走。她的父親沉浸在喪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部下出海尋找,並下令他們找到公主後才能返回。後來,這些奉命尋找公主的人,因無法找到公主只能留在海邊,這些人就成了巴瑤族的祖先。巴瑤族的一生都在海上,到海岸僅僅是為了交易或修理船隻。 捕魚是巴瑤族最主要的生計來源,每一個巴瑤族都是高超的潛水者,他們潛水到100英尺(約合30.5米)的深海中尋找石斑魚、珍珠和海蔘。
但是常年潛水對巴瑤族的身體造成了很多傷害,不少巴瑤族的人活不到年老就會殘疾甚至死去。巴瑤族的孩子從幼兒時期就會學習游泳和潛水,當他們還是孩子時就已學會了捕魚,但是常年處於水壓不斷變化的生活中,導致他們的耳膜破裂。
巴瑤族堅持着自然捕魚的方法,他們反對使用炸藥或化學藥物捕獲魚類,然而馬來西亞政府希望巴瑤族能上岸生活。不少年輕人長大後會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船隻,選擇去岸上生活。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巴瑤族離開了海洋,他們的文化即將滅絕,或許等到這一代人全部老去,就再也不會有“海上游牧民族”的存在。
(圖片來源網絡,綜合資料報道)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