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峽谷中的千年古鹽田
千年古鹽田
西藏芒康鹽井
文圖/大狗熊 李旭
在雲南與西藏交界處的瀾滄江峽谷中,有一個叫做鹽井的小鎮,這裏到雲南德欽縣城115公里,到西藏芒康縣城107公里。是滇藏公路的必經之處,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
鹽井是西藏唯一的納西族鄉,相傳明代正德年間,麗江木氏土司勢力強大,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沿着茶馬古道向北擴張,佔領了鹽井這個茶馬古道上的要隘,設卡收税,開發鹽礦。之後一部分人在這裏長期居住下來,形成現今的西藏納西族。
這裏最壯觀的景色是鹽田
“鹽井”是由於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就是生產鹽的地方。鹽井歷史悠久,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佔一方的時候就有鹽田,傳説在朵康六崗當中,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説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姜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姜巴,佔領了鹽井,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後期,納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薩爾王的納西大臣,鹽田給了納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現在還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製鹽生產方式。
鹽井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術,這裏也是中國唯一一處完整保留用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古鹽田。鹽田都是取自瀾滄江兩岸的鹽井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呈現紅、白兩色。西岸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是白色的。據説,白鹽有益於身體健康,吃了可以長壽,紅鹽越吃越瘦,還可治療疾病,因此芒康有着“白鹽百年壽、紅鹽瘦百年”的“千年傳説”。
鹽井自古就有產鹽的歷史,而鹽田又成為這裏獨有的一道人造景觀。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洶湧澎湃的瀾滄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結構的平台。順着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們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滷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裏,其他的工人將滷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裏。經過一天日頭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第二天,鹽田裏就會結晶出白色的鹽粒了。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鹽民們沿着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着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得益於大自然恩賜的滷泉,芒康鹽井鄉的鹽田1300多年來一直延續着傳統的曬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鹽田裏,曬鹽女勞作中影影綽綽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獨具風情的人文風景線。鹽田下面鍾乳晶鹽千姿百態,置身於中彷彿進入了水晶宮的世界,穿梭於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感覺,帶給人無法想象的驚奇。
這裏還有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有着上百年曆史的鹽井天主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來並持續在使用中的天主教建築,藏傳佛教、天主教和東巴教同時生存在峽谷的深處,講述着鹽井各民族、各種宗教的和諧相處。的鹽井天主教堂,是西方與藏族建築藝術的罕見結合,其內部裝飾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頂,天花板上繪滿了《聖經》題材的壁畫,而外部則呈“梯”字形,是藏族民居常見式樣,只有建築外牆正中的大十字架提醒着人們這是一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