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植物園古樹背後的故事 一株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近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國家植物園的前身是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植物園,薈萃了數十萬計的花卉林木。據《北京植物園志》記載:園內“有古樹名木1197株,3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名木121株,二級古樹名木1076株。”其中一些古樹名木的背後還有着鮮為人知的趣聞逸事。

國家植物園古樹背後的故事 一株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卧佛寺銀杏樹

古銀杏:鄭板橋曾為之賦詩

國家植物園內卧佛寺三世佛殿山牆東西側,各有一株高大的古銀杏樹,東側一株主幹徑121釐米,樹圍380釐米,高22.5米,長勢強壯,旁出幼樹四株,最粗一株胸徑已達60釐米。西側一株高近20米,幹徑103釐米,樹圍323釐米,也是長勢強壯,旁出幼樹三株,粗者胸徑達50釐米。這兩株古銀杏樹東為雌西為雄,據傳是建寺時所栽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那巨傘般的樹冠護衞着佛殿,每至深秋時節,明黃色的扇形樹葉如彩蝶翻飛飄蕩,在藍天、紅牆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璀璨。

清乾隆元年(1736年),“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第三次進京,於太和殿前丹墀(台階)參加殿試,“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為賜進士出身。”為此他特繪《秋葵石筍圖》,並題詩曰:“牡丹富貴號花王,芍藥調和宰相祥。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喜悦之情溢於言表。然而,中了進士並不等於就有官做,朝中沒有靠山的鄭板橋,只好在京閒居,藉此尋遊京畿古剎禪林。

深秋的一天,鄭板橋騎馬尋遊西山名剎時,來到香山腳下的卧佛寺,探訪寺內名僧青崖和尚,並與其在銀杏樹下一邊品茶,一邊談禪論法。時值寒秋,古銀杏滿樹盡帶“黃金甲”,鄭板橋即興賦詩曰:“西山肯結萬山綠,吹破濃雲作冷煙。匹馬徑尋黃葉寺,雨晴稻熟早秋天。”詩中的“黃葉寺”即卧佛寺,而“黃葉”當指寺內兩株被秋風染得金黃的古銀杏。

石上柏:“木石前盟”或由此起

石上柏位於國家植物園西北部的櫻桃溝內,又稱石上松、古檜,實為居高臨下巨大危石上生長着的一棵古柏,此樹古已有記載。

國家植物園古樹背後的故事 一株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櫻桃溝石上柏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前朝進士孫承澤隱居於香山腳下的櫻桃溝,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對北京史地進行研究,並寫下《春明夢餘錄》和《天府廣記》。其在《春明夢餘錄》中對石上松有所記述:“獨巖口古檜一株,根出兩石相夾處,盤旋橫繞,倒掛於外,大可數百圍。色赤如丹砂,夫人不能拊(fǔ)虯(qiú)龍而謗視之,使得諦視,當如此檜矣。是又巖中之奇者也。”明代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人、漕運總督毛鋭曾尋遊至此,見山石間傲然挺立着一株松柏,溝內流水潺潺,景緻優雅,遂賦詩:“僧於險處庵,依石依松立。出地水遲疑,相觀坐環曲。”由此推斷,這株古樹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

這個古柏植於高坡一塊高十餘米,寬4米的巨石上,自巨石間裂縫中長出,樹高7米餘,幹徑粗35釐米,雖長勢一般,但因特殊的樹址和其頑強的生命力,確屬罕見。其根粗,長如巨蟒,擠滿整個石縫,故孫承澤記為“盤旋橫繞,倒掛於外”,是櫻桃溝的一處知名奇觀,被列為古樹名木,加以特殊養護。

據傳,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在西山腳下居住時,為了寫作《紅樓夢》(初為《石頭記》),經常外出走訪,收集創作素材,並多次來到櫻桃溝尋古探幽。當他看到溝崖上那株石上柏時,駐足許久,受此啓發,忽然有了靈感,構思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木石前盟”。“木”指林黛玉,“石”指賈寶玉。故《紅樓夢》第一回雲:“此事説來好笑,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潤,遂得脱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即“神瑛侍者”為賈寶玉,前世為頑石。“絳珠草”為林黛玉,前世為絳珠仙草,以“絳珠草”喻“木”。

早年間香山地區流傳着一首民謠:“退谷(櫻桃溝)石上松(柏),人稱木石緣。巨石嶙峋寶,甘泉溢水甜。山上瘋僧洞,山下白鹿巖。曹公生花筆,寶黛永世傳”。這首民謠把曹公與《紅樓夢》和櫻桃溝的“三絕”(水源頭、元寶石、石上柏)聯繫了起來。

古蠟梅:“梅開二度”京城之冠

在卧佛寺天王殿前,有一棵古蠟梅,其種植年代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傳栽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另傳,植於元代或清雍正年間),有“京城蠟梅之冠”的美譽。

這株古蠟梅,數十枝幹在方圓不到一米的地方破土而出,高達三四米,一般是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開花。最早的花期曾在12月份,即農曆的臘月。花開時,花瓣兒外層為黃色,內層淡紫,香味很濃,植物學上稱為“九英梅”。

相傳,有一年的臘月,乾隆皇帝駐蹕清漪園(今頤和園)。剛住了幾日,便有人上奏,説京西十方普覺寺(卧佛寺)的蠟梅花開了。乾隆極為高興,在這隆冬時節能觀賞到鮮花綻放,實為一大雅事,於是起駕到卧佛寺探梅。當他來到天王殿前,但見一叢蠟梅開着清一色的黃花,鮮嫩而嬌豔,與枯黃的樹葉相比顯得那樣的嬌美,甚是賞心悦目。

這株古蠟梅曾一度枯萎,而後又發出新芽,長勢茂盛,所以又被稱為“二度梅”。據傳,曹雪芹《紅樓夢》中寫怡紅院的海棠枯萎了一年,忽又於次年重新開花,招致賈母等來宴賞,就是取自卧佛寺“二度梅”的素材。有學者認為,曹雪芹晚年曾在卧佛寺附近居住,並創作了《紅樓夢》,書中這一故事情節或許是受卧佛寺“梅開二度”的啓發而創作的。

歪脖槐:或為曹雪芹門前樹

國家植物園古樹背後的故事 一株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曹雪芹紀念館門前古槐

在國家植物園內的曹雪芹紀念館門前,生長着三棵巨大的古槐,為京城名木。西側第一棵古槐高20米,樹幹周長4.9米,是北京地區樹幹周長在5米左右的十幾棵粗大古槐之一。第二棵樹幹周長達到3.7米。名氣最大的一棵是東側的“歪脖槐”,“造型”甚是奇特。據傳這三棵古槐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均為一級古樹。

據傳,曹雪芹曾居住於香山腳下的旗營裏,並創作了《紅樓夢》。當地有小曲唱道:“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流水野芹麻”。這與《紅樓夢》開篇作者説自己住在“階柳庭花”之處以及曹公好友張宜泉《題芹溪居士》中“門前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的吟詠相印證與契合。

當地老人説,在曹公宅院門外有三棵高大的古槐,其中一棵呈歪脖狀,俗稱“歪脖槐”,門外不遠是河灘,每至夏季生長着很多野芹菜,曹公經常用它給鄉親們治病,並自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有紅學研究者根據史料的相關記載,曾到此考察。經過仔細調查、比較、分析,認為這三棵巨大古槐,樹形奇特,與曹雪芹朋友唱和詩詞中所引用的景緻相吻合,即三棵古槐可作為曹雪芹故居有利的證據之一。著名紅學家吳恩裕先生曾著文:“他(曹雪芹)住的地方在四王府的西邊,地藏口的左邊靠近河的地方,那兒今天還有一棵大槐樹”。

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國家植物園古樹背後的故事 一株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菩提樹

在國家植物園南園熱帶温室中,有一株菩提樹,鬱鬱葱葱,被譽為“友誼之樹”。

菩提樹有“佛門聖樹”之稱,原產於印度。“菩提”本是梵文音譯,意思為覺悟、智慧。佛教有“菩提聖樹在哪裏,佛陀就在哪裏”之説。

相傳,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為解救眾生,出家修行。經過多年的修煉,最後在菩提樹下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由此佛教視菩提樹為“聖樹”。

1954年10月,應中國政府邀請,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並帶來一株從當年佛祖坐禪的那棵大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幼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這株珍貴的菩提樹幼苗高l5釐米,有5片葉子,裝在一個紫砂盆裏。當時由周恩來總理以隆重的儀式接受,隨後轉交給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養護。植物園由專人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此後這棵“聖樹”被移至香山腳下的北京植物園温室內,成為熱帶温室中的名貴佳木,也是國內唯一一棵從當年佛祖坐禪的那棵聖樹分植出來的菩提樹,所以備受佛教人士的珍重。

(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户力平

流程編輯 U003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7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家植物園古樹背後的故事 一株菩提樹由佛祖坐禪“聖樹”分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