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2月3日電 題:高原冰雪情
新華社記者李琳海、周盛盛、耿輝凰
崗什卡雪峯巍峨延綿,玉珠峯高寒險峻,阿尼瑪卿雪山主峯瑪卿崗日終年白雪皚皚……
這裏是青藏高原,這裏是大美青海,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激發着高原民眾對冰雪“火一般的熱愛”。
隨着北京冬奧會的到來,雪山下長大的孩子,心中的冰雪夢正在綻放。
(小標題)雪山下的孩子成為冰雪小將
初冬時節,和煦的陽光灑滿校園,十幾個生龍活虎的少年排成“一”字,腳踩滑輪,手持雪杖,風馳電掣般從遠處滑來——由於沒有專業滑雪賽道,他們只能進行“旱滑”。
青海省體育職業技術學校位於西寧市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內,記者採訪時,隊員們正在上一堂滑雪課。
流暢的肌肉線條,小麥色的皮膚。排在前列的藏族小夥名叫萬瑪昂青,今年已是他來到青海省體校的第四個年頭。
“我從小見到雪就非常興奮,對冰雪有種天然的親切感。”萬瑪昂青説,他的家位於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一座雪山腳下,初中畢業後,他來到體校進行專業訓練。在練習一年半長跑後,他通過跨界選材方式進入越野滑雪訓練隊。
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是中國海拔最高、適合耐力訓練的國家高原體育基地,青海省體校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項目教練李俊業説,為了培養青海省自己的冰雪隊伍,2018年底,學校通過跨界選材選拔冰雪隊員。最終,一支由18名隊員組成的訓練隊正式成立。
萬瑪昂青清楚記得進入訓練隊時的興奮感,電視上專業的滑雪運動員瀟灑飄逸的身影讓他着迷。這個來自雪山腳下的藏族少年,心裏悄然種下一個冰雪夢。通過艱苦的訓練,過去兩年裏,萬瑪昂青接連在全國青少年冠軍賽、全國青年錦標賽中獲獎。
“付出,一定會讓我滑得更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萬瑪昂青説。
(小標題)艱辛與心酸
2018年,註定是青海省冰雪隊伍發展壯大不平凡的一年——組建冬季項目隊伍時“白手起家”,沒有教練,從吉林等冰雪運動強省聘請;沒有隊員,就從青海省體校和青海體工大隊跨界選拔;沒有專業裝備,教練團隊四處協調,希望隊員們能儘快投入訓練。
冬季兩項項目,滑行是基礎,射擊是核心。為了讓隊員進步更快,射擊運動員出身的教練李俊業發揮自身特長,重點訓練隊員們的射擊能力。缺乏專業的滑雪道,李俊業就帶領隊員們“旱滑”。
要想在專業場地進行規範化訓練,隊員們必須去專業賽道進行訓練。國內只有河北承德、內蒙古烏蘭察布、內蒙古牙克石等地擁有專業賽道。
牙克石滑雪場是三地中費用較低的,每人每天的訓練費用需要330元。訓練一個月下來,一個孩子至少需要一萬元。每年外出集訓一般需要5個月,不低的訓練費用開支決定了隊裏每次集訓的名額只能有2-4人。
“由於資金緊張,我們每次選派外出集訓的隊員都是優中選優,孩子們也都很爭氣,所有參加集訓的孩子都在全國性的比賽中拿了名次。”李俊業驕傲地説,2020-2021年賽季,青海省體校的隊員在全國冬季兩項冠軍賽中包攬了第二至第五名。
(小標題)如火如光的冰雪夢
如果你沒去過青海崗什卡雪山,你就不知道什麼是“夏季的滑雪登山樂園”;如果你沒登過玉珠峯,你一定錯過了“人生的第一座雪山”。這是户外運動迷常説的一句話。
青海是三江之源,生態地位重要。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同樣藴含巨大潛力。冰雪產業發展有望打破高原“夏季短暫、冬季漫長”的旅遊發展瓶頸,高原冰雪旅遊、文化、體育等多產業正在實現深度融合,單一的冰雪觀光模式也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康樂滑雪場裏歡聲笑語不斷,零基礎的滑雪新手和滑雪發燒友們在這裏親近自然,體驗滑雪樂趣。這座海拔2700多米的滑雪場每年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
31歲的李玉軍是康樂滑雪場的一名滑雪教練,夏季,他在縣裏打一些零工貼補家用,每年冬季到來時,他為初來滑雪的人教授滑雪技藝,一個雪季有3萬多元的收入。
冰雪運動進校園也讓更多高原的孩子感受到冰雪運動魅力。
西寧市市民中心冰球館總經理霍加開説,開館以來,他們與西寧市14所中小學校合作開展過冰壺進校園活動。寒假裏,每天都有近300人在冰球館滑冰、切磋球技。
“對外開放兩年多,西寧市市民中心冰球館不僅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少年運動員,也讓更多的西寧市民和高原民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冰’。”霍加開説。
2021年,青海省出台的《關於促進冰雪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青海省冰雪旅遊形成較為合理的空間佈局和較高品質的發展格局,冰雪旅遊市場健康快速發展。
而北京冬奧會也讓高原冰雪夢如火如光,給人力量。
“青海省將‘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融入冬春季文化旅遊產業,積極打造青海冬春季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催熱冬春季旅遊市場。”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常紅安説,今後文旅部門將進一步拓寬冰雪旅遊空間,助力高原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