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水軍控評”再一次攻陷“佛系”的豆瓣,還有多少“真人”活躍在豆瓣的“興趣小組”?
同樣作為社交平台,不上市的豆瓣與騰訊、陌陌、soul的商業模式有何不同?
作為成立於2005年的互聯網社交元老之一,即將迎來“成年之禮”的豆瓣未來將走向何方,豆瓣會是下一個人人嗎?會變成一個新的元宇宙社交場嗎?
本期《鈦度熱評》特邀資深媒體人一起就話題“水軍‘圍城’之下,豆瓣何去何從?”進行了討論,下面是部分觀點集錦。
中科聞歌鄭陽:
豆瓣養號的行為一方面是其高商業價值的體現,另一方面是以文字為載體的生態裏,“養號”成本較低,如同類型的b站(視頻為載體)就很少存在養號的行為。在粉絲經濟的時代下,“養號”“粉絲互撕”對於豆瓣的生態破壞過於嚴重,但只是靠監管和審核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若要治本,一方面豆瓣需要從生態重塑的角度上面下手,增加更多的平衡和制約、監督機制,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新的發展出口和商業模式,從而突破當下的陰霾。
互聯網京日記張京科:
豆瓣面臨的問題,是大部分互聯網社交平台共同面對的問題。那就是互聯網平台在灰色地帶高速發展取得成功之後,即使已經成為社會主流,仍不能夠準確把握自由言論、商業運營和非法水軍的尺度與邊界。歸根到底是大部分互聯網人對政治判斷的幼稚性。忽略了監管環境會隨着時代變化而變化。
當互聯網平台成為社會主流的那一刻,曾經舒適温暖寬鬆安全的避風港,便要消失。“熊孩子”要經歷成人禮,面對更猛烈的大風大浪洗禮。適用的本國、本地法律法規和監管也將如期而至。
新消費品牌研究者、TopMarketing營銷顧問楊澤:
豆瓣這個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割裂,原本社區、電影、書是一體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她們分開做了產品,造成這幾塊的用户羣不太一樣,雖然現在組合起來了,但還是比較割裂。
另外,因為豆瓣影視本身的影響力形成了一個第三方,再加上前幾年的影視熱,所以很多水軍都開始做豆瓣影視的生意。
所有社區類的產品都要經歷先入圈再出圈的過程,b站是成功出圈了,豆瓣僅僅是入圈,目前看還比較難出圈。
行業觀察者羅蘭:
其實豆瓣的問題,是社區類產品遇到的共性問題——如何在商業化和初心兩者平衡。一個社區類產品的形成都是有一羣為興趣愛好的發燒友,通過社區實現人與人交流的需求,但是商業化又會把社區精神弱化。社區質量就會降低,從用户純興趣分享變為廣告聚集地,最開始的核心用户也開始流失,如何在商業化的過程中保持克制與社區精神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這是社區產品的共性,且難以解決的事情。但是針對豆瓣來説,他自己還有一些問題。產品形態上,使用門檻也較高。內容形態上,比較分散,我理解他可以圍繞電影,音樂這些東西去做內容社區。
百聲創始人李傑:
因一場激烈的“粉黑大戰”,豆瓣的評分機制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更讓大眾質疑還有多少“真人”活躍在豆瓣興趣小組。12月13日,豆瓣被央視點名批評,為回應整改要求,豆瓣“小組”功能臨時暫停。不過在評分問題、自身審核等問題上,豆瓣需要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豆瓣至今成立16年,在商業模式方面進行過不同的嘗試,在線音頻、知識付費、電商業務等諸多領域都有所涉入,然而終究沒有開發出一款爆款產品,更致命的是,豆瓣始終沒找到核心業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點。
在如今更為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豆瓣想求變轉型自是困難重重。如果豆瓣想進軍元宇宙社交場,一方面豆瓣自身沒有求新求變的基因,另一方面它的影評、書評以及大眾打分機制逐漸失去其評分價值,作為中文互聯網最後的BBS,豆瓣想拿到元宇宙互聯網的船票,依然面臨着各方面的挑戰。
價值研究所編輯林之柏:
作為豆瓣的老用户,眼看水軍攻陷豆瓣還是挺讓人揪心的。但回顧豆瓣這些年的發展,也知道它遲早要面臨擴大受眾面-尋找營收增長點-用户質量下降-爭議增多的循環。
歸根結底,豆瓣的商業變現模式還是太單一,廣告佔比過高。雖然最近幾年也在搗鼓電商、直播這些新風口,卻一直沒有太大起色。堅持不上市一方面相信是創始人阿北自己性格使然,另一方面豆瓣目前也難以獲得二級市場的認可,就算勉強衝刺IPO,路也不好走。
當然,豆瓣也還有自己的優勢。被萬達收購之後的時光網每況愈下,在電影+社交這領域豆瓣依然沒有太多對手,而且豆瓣的社區氛圍、用户黏性一直很不錯,不輸已經上市的B站和知乎。但怎麼利用好這些用户資源為自己增收,目前看豆瓣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路子。
不過,水軍圍城對於豆瓣的用户體驗、口碑肯定會造成負面影響,淨化社區環境也刻不容緩。
其實像B站那種需要完成一整套試卷、並滿足一定得分才能發彈幕的做法,無疑是篩選用户的一種嘗試。豆瓣一直也有調整自己的影視打分權重,重度用户、資深用户的打分對作品最終得分的影響比新用户、殭屍粉要高得多,也一度將不少水軍擋在城外。但近期又出現水軍養號打分的情況,雙方真的算得上是鬥智鬥勇。良好的社區氛圍和用户體驗是豆瓣為數不多的寶藏,為了維持這些家底,想必又要在用户管理上再下一番心思了。
零壹增長創始人羅超林:
豆瓣的價值是什麼?我覺得首先是文學&藝術類內容的呈現,其次是基於內容的興趣小組與圈層,再次是評論,最後是這三者串聯下的用户與流量。這裏,水軍可以操控程度由易到難分別是評論、小組圈層、內容呈現。
沒有水軍操控的豆瓣,有價值嗎?有價值,回看N年前的豆瓣就知道了。有商業價值嗎?既有也不大,因為有失真的部分。當作為交互的評論失真時,再好的內容呈現也就失去了光彩。就好比沒有票房的電影、沒有銷量的書籍,如何證明是好作品呢?
豆瓣為什麼需要評論這個環節?很多原因了。比如給內容創作者動力,鼓勵創作者持續創作、交互對內容的態度看法、提升創作者創作能力等等。比如給豆瓣帶來關注度,讓更多人知道及傳播豆瓣。比如商業變現,有內容有用户流量後,自然可以變現,特別是圍繞內容進行流量用户的屬性區分,貼上標籤。當然,還有更多幫助了,可以説評論是豆瓣商業模式閉環的重要部分。
如何解決水軍問題?先不論豆瓣能否解決、是否願意解決(甚至短期把水軍當做盈利模式之一的可能性),市場上是有解決技術、能力、案例的。比如騰訊、字節、阿里新浪等公司他們治理水軍的整體解決方案,豆瓣是可以參考借鑑,甚至是聯合一起解決的。
假設,把豆瓣當做一個相對明確的內容平台+流量入口,分別進行與各互聯網巨頭的合作設計,是可以選出一家較匹配的戰略股東,進而引進他們戰投,形成戰略協同的。往誰最需要豆瓣方向進行全網思考,得出戰略股東的選擇,再一起設計合作後的呈現方式(兼顧豆瓣初心內容及合理商業變現)。
當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又不得不前進的時候,可以考慮引入外力合作了。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
對於豆瓣來説它最大的問題是文藝有餘而本身的市場盈利能力欠缺。
首先我們要明白,對於豆瓣而言,它本身的市場定位就是一個小眾化的文藝社區,在這個文藝社區的大概念的影響之下,實際上豆瓣的幾乎,每一個業務和產品的開發都和文藝聯繫到一起,但是文藝可以作為一個賣點,卻不能當做一個真正盈利的模式,豆瓣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本身的市場盈利模式非常欠缺,光有文藝之後,文藝青年實際上並沒有給豆瓣貢獻足夠的價值和影響力。
其次我們要明白的是在當前的商業市場而言,整個商業市場認同的是你可以文藝,可以有情懷,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豆瓣的問題是光有前者卻沒有後者,由於缺乏足夠明確的商業模式,這也導致豆瓣在整個資本化的道路之上走得非常艱難,市場的認同程度很低。
其實從知乎的上市,我們就能夠看到,對於一個社區來説,只有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才能夠支撐整個社區的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掙錢,不寒磣”這個理念必須要樹立,否則光有情懷卻沒有足夠的市場基礎的話,最終將會失去可持續的價值和能力,而豆瓣無疑在這條路上依然處於一個摸索和尋找的階段。
藍媒匯聯創兼運營總監嶽輕:
豆瓣的真人比例正在逐漸下滑中,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得分開看——興趣小組的真人比在上升、越小眾的真人越多,評分系統的真人比嚴重下降,越是新出的電影電視劇,真人越少。
興趣小組這個產品已經成為一種另類的“微信羣”,在某一相關話題下聚合性越來越高,導致粘性也越來越高,它的最佳特質就是“半開放”,用户數可設置限額,即在半可控的同時,還能良性擴張,典型的例子比如“鵝組買房”。但帶來另外一種惡性情況就是,越極端越小眾的小組,越剎不住車,最終言論出圈導致豆瓣被羣嘲,譬如“女權”、“吃喝玩樂在北京”等。
評分系統一方面是因為,貓眼評分這些平台一直沒能做出來,導致了豆瓣評分的絕對權威。另一方面,依託這種權威,也是影視宣發的絕佳窗口,所以水軍蜂擁而上再正常不過了。
這幾件特質背後所表露出來的,恰恰是豆瓣的“佛”,或者説豆瓣一直以來不變的產品思維——不過多的介入到用户中去。這種在互聯網初期是非常受用户歡迎的,但在監管趨嚴的現在,往往成為突破口。這也是豆瓣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變,那就沒有了核心競爭力。不變,那未來每次嚴打都有它。
所以別説元宇宙了,連短視頻這個風口豆瓣都沒介入進來。在豆瓣沒想清楚下一步在哪、或者説沒變革成功之前,它只會佛,只會得過且過,只會躺倒認錘。
互聯網趨勢觀察家、新媒體聯盟創始人袁國寶:
豆瓣的定位是一個為大眾建立的社交討論平台,不過最開始是為一些有思想的精英人士為受眾的討論和發言的平台。但這幾年,隨着互聯網以及教育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用户開始湧入豆瓣,這就導致豆瓣平台上的內容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
比如,有時候一些受眾對電影的評分高低的依據可能是是否喜歡某個演員,自己評分時心情的好壞,當然也免不了相關公司請來的水軍作評論。在這樣的情況下,豆瓣的評分就很難保證客觀性。
目前來看,豆瓣已經成為了觀眾對電影的“發泄之地”,大家對電影的評分高低並不是根據電影質量,而是根據自己的心情,它已經不再是各類“文青”聚集交流的淨土。如果不認真對待這個問題,豆瓣在短時間內是不會得到發展的。
但是,我認為豆瓣在短時間內不會步人人的後塵,因為它對很多老用户而言,仍有不可代替的價值。豆瓣是一家原創網站,有着自己獨特模式,但人人網不一樣,人人網可以提供的很多東西都很容易就會被其他社交平台代替掉,並沒有“非他不可”的那種優勢。
航通社創始人李書航:
豆瓣採用以小組作為分隔的制度,不同小組之間本身擁有很高的屏障,一些比較小眾的小組仍然能保持很高的真人活躍度,但是有些具備公共性的小組,比如租房,閒聊或者八卦等等,則不一定。
水軍控評發生在豆瓣的另一個功能點就是書影音的點評頁面,而不是豆瓣小組。主要涉及兩種類型的作品,一種是直接跟偶像有關的作品,另一種是長期無人點評的冷門書籍。後者被一些新的小號用來養號養出經驗之後,再去用作對真正需要的目標作品點評。這些行為跟豆瓣小組是隔離的。
豆瓣始終採取一種只要能自負盈虧,就比較佛系的發展的模式,其最激進的一次試圖產品變革,是曾經想做一個更高級的涵蓋一切的社交平台叫阿爾法城,但最終他們發現只需要保留小組的原始形態,就能近似於實現這個目標。豆瓣在移動端曾經走過一段彎路,他們對書影音,小組,同城活動等等每一個單獨的功能板塊做出了單獨的APP,最後還是都合到同一個APP了,因為大家使用的習慣是這樣。
以往豆瓣一直認為如果自身能解決資金問題,他就不會像人人網一樣凋零。人人網的很多行為是自己作死,但是豆瓣不作,所以他不會死。只不過,最近的幾次處罰,實際上是讓豆瓣意識到了他審核機制的薄弱。
現在在國內還能做大型的社交平台的公司,需要具備很強的審核能力,而這是一個門檻。如果審查跟不上,有些互動可能很難進行,動輒得咎。實際上豆瓣在過去一兩年當中經常能夠傳播一些在其他地方發了就會被夾的信息,他當然也會審核,但是經常會晚兩天到一個星期左右。
因此未來豆瓣將不得不增強審核力量,以維持網站的合規運營。如果算上這個,那麼公司需要的運營成本就會陡然升高,可能需要從小而美的角度退出來,再做一個新的權衡。至於元宇宙什麼的,那就跟豆瓣沒什麼關係了。
錢皓頻道分析師田簫:
單純按照互聯網產品的三大要求,使用場景高頻、用户剛需、抓住用户痛點從商業價值上評判,豆瓣做得顯然不夠,這也是豆瓣始終跑得很慢的原因。但從阿北的各種表態來看,始終堅持情懷與獨立的豆瓣顯然也並不想因過快的商業化而丟失自己的獨特風格。
但在備受水軍困擾的當前,豆瓣的內容公信力遭到了質疑,以“文藝青年”為主體的用户在大眾化歷程中逐漸被稀釋,小眾文藝社區氛圍帶來的強烈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在用户身上逐漸消退。我們看到,如今的豆瓣沒有獨特到用户放不下的地步,原有的老用户也紛紛離開,豆瓣正在背離其堅持至今的理想。
資深媒體人獵手:
豆瓣的價值,應該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比如他是C端影迷的自發形成的評分,而貓眼淘票票給的評分則來源不明。還有就是豆瓣評分是獨立第三方,而貓眼淘票票自己就是電影出品方和宣發方,他們給分有點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感覺,很難讓人全信。但是這幾年因為大量宣發和出品方都去操縱豆瓣評分,包括這幾天還爆出了有人為了黑王一博故意給《風起洛陽》打低分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所以豆瓣的權威性已經大大下降了。再加上,豆瓣本身存在的問題,他的受眾層次決定了一些作品的評分很難公允,特別是對於依靠下沉市場的影視劇來説。
三節課內容編輯遊人:
豆瓣阿北在15年接受採訪時,講過關於打分和水軍的問題。他的核心思想,大概是:
1、一人一票制度,不論你是專業的影評員、資深電影愛好者、導演編劇從業者還是普通的路人鄰居,來到豆瓣都只是一人一票。阿北將其稱之為【大眾評審】,這意味着其中可能包含着很多主觀化的想法,比如心情不好就是要打個低分,或者主角粉絲來刷個高分,但阿北相信這些會在足夠的大眾基量面前達到不足以影響評分結果的地步。
2、關於水軍,豆瓣會通過後台算法篩選,判斷非正常評分的標籤,以儘量達到客觀水準。但阿北也承認,與水軍的鬥爭是無休止的,也沒辦法一勞永逸,只能保證水軍的侵襲會被及時抵擋,並不至於造成對評分的實質影響。
3、阿北認為商業化會讓豆瓣評分失去中立立場,進而失去社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大概也是豆瓣不想變為貓眼的堅持。內部獨立、公眾信任、做用户的朋友很重要。
總的來看,阿北無疑是充滿理想情懷的產品經理。但在商業化平衡與社區管理上,豆瓣則因為這種主觀的自信與執着,顯得有些表現不佳。比如外界持續不斷的質疑和部分影片評分表現得反直覺性,這與社區用户羣體並未做到真正的大眾化,應該是分不開的。
儘管豆瓣早已不是純粹的文青天堂,但不夠熱鬧的社區氛圍,不夠友好的社區機制,以及不夠商業化的生態環境,可能對於內容的流量下沉產生了極大阻礙,這導致社區中立立場最終偏向了具有衝突性的用户羣體的鮮明的主觀視角之中。
鋅財經責編陳伊婷:
豆瓣算是小眾網站裏的一朵奇葩。大多數網站都是抄襲起家,然後火了起來。比如微博模仿Twitter,百度模仿Google,優酷模仿YouTube。但豆瓣是一家原創的網站,海內外至今沒有一家可以與其對標的網站。
網站慢慢做大,要麼像B站一樣商業化,要麼像A站一樣死去,豆瓣卻是異類。創始人阿北不想過度商業化逼走豆友,所以豆瓣走的很慢。豆瓣的核心用户偏向精英人羣,每次軟件改版,都會引起他們的大量反對。
這幾年,豆瓣湧入了越來越多的用户,伴隨普通網友而來的,是飯圈與水軍。官方給予小組絕對的權利,人人都能創建小組,加入的前35個人會自動變成管理員。極高的言論自由使得豆瓣小組迅速成長為龐然大物,熱度堪比當年的百度貼吧。專聊明星八卦的八組、鵝組盛極一時,成為豆瓣最難進的小組。而在“飯圈文化”盛行之際,這些八卦小組就成了粉絲們拉踩明星、言論攻擊的重災區。
《鈦度熱評》是由鈦媒體推出的熱點事件觀察欄目,主要邀請對不同行業發展、不同商業模式有着獨到見解、深度觀察的媒體人和行業從業者,通過多角度解讀全面展示事件的影響和意義。
如果你關心最新趨勢、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觀點,歡迎添加《鈦度熱評》社羣小助手微信:taiduzhushou,加入《鈦度熱評》社羣,跟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思考者的社羣,讓有價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