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月洞門,沿竹影小徑,踏雕花迴廊,繞過瘦美的太湖石,訪盆栽園,探牡丹園,在下棋小亭稍歇,竟有“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的韻味。來到了蘇州?不,只是在巴黎西南約40公里的“怡黎園”,這是法國第一座中國傳統園林,平淡無奇的小村聖雷米奧露裏也因此平添了一段獨特的跨國文史姻緣。
一個明媚的早春上午,我們來此,像回到親切的遠方。園中矗立着一座10米高的牌坊,一面刻寫“閲華樓”,另一面是“望鄉石”,牌坊上有楹聯“聽流溪 如枕卧三江水,看小丘 如神遊五嶽山”,牌坊是20個華人僑社集體捐資而建立的。
温煦的陽光下,闊大的草地上,見到一位中年先生與七八名年輕人忙碌地翻土澆水,原來是園主康羣威先生,接待一羣由中國大使館安排而來的留學生,一起在春日種下玉蘭花。
攀談起來,滿臉洋溢着笑容的園主告訴我們關於這個庭園的事,又指着不遠處在温室中忙碌的一個女子説:“是我的太太,她是建築師,園子主要是她打理的。”而“怡黎”是他們女兒的名字,她也是建築師。這個特別的地方確是他們夫婦倆一手培育出來的孩子,又成為了許多思鄉人的精神兒女。
園藝師康羣威和建築師石巧芳夫婦,合力栽培的這個佔地1萬平方尺的“孩子”,今年快20歲了。康先生是1988年留法的園藝博士,翌年妻子也來法國留學,獲建築師學位。1995年他倆貸款購置了一塊6公頃的農地作為園藝用地,主要是進出口苗木和盆景,而一個夢的苗也漸漸萌芽了。他們看到法國有兩座百年以上的日本園林,人們十分崇尚,卻不甚認識中國園林,便很希望把中國園林也帶到法國來。兩人都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就親自設計和實現這個夢想。
他們以蘇州園林為藍本,人在畫中游,一步一詩,亭台樓閣、楹聯匾額、迴廊、花牆、飛檐,建築與環境相融。在柳舞花飛間琴棋書畫、品茶誦詩,是精緻的生活藝術。
他們首先興建起來的是盆景園,種了很多法國人視為珍稀的花木,從中國引種了榆樹、銀杏、五針松、香椿樹、茶樹、桂花等等。他們説:“當時中國駐法國大使、法國勞工部長等參加了籌備會。蘇州市贈送了部分亭廊,園子裏的八角亭、六角亭、四角亭、水榭、長廊都是我們到蘇州定做的。”
在萬里外,不同的文化環境下,要把由久遠歷史凝練而成的風物移植,需要很大的毅力。建造過程中,要處理很多實際問題,如要遵守當地的建築規劃,氣候的差異使許多植物的長勢不盡相同,材料供應困難等等,真是要過五關斬六將。此外,要配合此地生活方式,如人們遊園多愛賞花,所以園主也着力從這方面發展,花的比例比蘇州園林為多。此外,設置了遊人休憩和野餐等活動空間。庭院似人,都需要與當地磨合與調整。
通過兩個人的努力,世界另一端的風景在此落地生根。2004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在法國,向來只散見一些中國樓台和小型花園。2012年,中部盧瓦河畔的肖蒙城堡在第二十屆國際園林節邀請建築師邱治平設計了永久花園“華廬”,佔地1000多平方米。他使用蘇州園林的傳統元素,糅合現代,營造了充滿詩意和天人合一哲理的天地。今年是第三十屆,有3位年輕中國建築師參加,設計新穎。此外,在西部不列顛海岸旅遊勝地聖吉庫,著名的“熱帶花園”中,最近新增了3個“夢中國花園”,是派專人前往中國學習傳統建築技巧,花了18個月建成,大力宣傳為“法國最大的中國花園”,吸引很多人。
“怡黎園”推廣有限,很多人不大認識。起初是靠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來。而近年各種訊息交流平台起了很大作用,漸漸吸引了越來越多訪客。那邊廂大鑼大鼓,這邊廂幽幽古琴,但正如石巧芳説:“花香不怕巷子深。”這園子的凝聚力是每逢佳節常有各種社團活動。水榭長廊、盆景和牡丹前,響起中國傳統戲曲的絲竹,孩子們集體誦詩,更不時有中國功夫和水墨展演、茶席等等。而踏在太極圖形的地面上的古典歌舞更是別有意境,法國人感受到東方哲學與大自然的和諧,遊子尋到親切的心靈慰藉,對在這兒出生長大的新一代,這兒是感受中國文化的一扇窗子。
這園子與別的公營機構不同,因為是兩個小小個體的心血結晶。石巧芳説:“這是一個人生價值的支點吧,所以覺得是出於一種使命感。”當然沒有蘇州庭園那種美的震撼,但這“土製蘇州園林”另有獨特的靈魂,因為一花一草都是心意,一木一石都是鄉情。園中的小橋跨越了半個地球,將東方與西方連了起來。
康先生平日在巴黎西郊拿德芳斯區工作,從事與新能源有關的研究。工作日他在鋼筋水泥森林中,週末才能打理怡黎園。這個春日早晨,他帶領一羣年輕人合力植下的玉蘭花樹,會隨着歲月成長盛放,散發文化傳承的芳香。真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