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216集 講於馬來西亞
有能力的人辦學校,為社會、國家培養賢才
那麼第二種,“法佈施”。
諸法裏頭有世間法、有佛法, 佛法是出世間的。法佈施就是教學,有能力的人辦學校。你家裏面發大財,辦學校,請好老師,選拔優秀的學生栽培他,這個學校只要學生真正好好唸書,衣食住行通通供養,免費的,為社會培養賢才,為國家培養人才。培養有德行、有學問與操守的這些年輕人,他們將來長大了,無論在公司行號、或者在政府機關,都是最優秀的人才,有德、有學、有能,為社會、國家服務。這是真正的法佈施,這個功德非常之大。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做了宰相,收入多了,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很簡單,跟讀書時候當秀才沒有什麼差別。把他的收入、國家給他的俸祿,他養了三百多户人家,辦義學,聘請優秀的老師,能讀書這些小孩通通招集來,不收學費,供給吃住,讓他好好學習,替國家培養人才。辦義學,這是屬於法佈施。
印光大師一生,因為家鄉口音太重,他山西人,在南方他説話別人聽不懂,所以一生沒講經,對外公開講演只有一次“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他每一天在法會里頭講一些開示,一共七天,第八天傳授“三皈”、“五戒”,這個小冊子流通得很廣。平常是以文字來弘法,就是現在後人所編集的《印光大師文鈔》,內容非常豐富,老和尚一生用文字;十方供養,他沒有為自己生活花一文錢,沒有,全部用在印經佈施。在當時他辦了一個弘化社,在蘇州報國寺,我去參觀過,這個裏面自己有個印刷廠,印光老法師四眾弟子給他的錢,就幹這個事業。所印出來的經論、善書,都是老和尚審查過的,認為真正是好東西。印出來,流通的方法有好幾種:一種是完全免費贈送,真正喜歡讀,家裏面清寒,沒有錢買書,贈送;家裏面還能過得去,可以拿錢來買書的,半價;如果家庭很富有的,那就是全價流通,不賺錢,成本,收回成本。定的有這幾種方法,一生幹這個事情。
我出家之後,看到弘化社所印的經本,我很喜歡,看看背後它的章程,我們很感動,我就決心這一生學老和尚,四眾弟子給我的錢,我通通做印經。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有辦漢學院,就全部捐獻給漢學院,培養人才,我自己完全不需要了。一生不建道場,沒有道場;將來也不會有道場。你蓋好的大道場,我不會去住,我不習慣,我習慣住小茅蓬,不習慣住大道場,名聞利養通通不沾。佛門或者宗教裏的活動,找我去作一兩次講演,可以!名利我都不要,我要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年歲這麼大了,這個世界通通放下了,什麼時候走都可以,一切都交給佛菩薩,自己心裏頭念頭都沒有,這才自在!想什麼都錯了,都叫妄想、都叫雜念,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
請我講經,就是這部經,走到哪裏,我們通通都接着講,像《華嚴經》“七處九會”,李長者的《合論》,他給我們説是“十處十會”我們走這個路。所以自己知道的要歡歡喜喜教給別人,要認真教學;學生不能接受,那另當別論,總要觀機施教。
佛法、聖賢的學問不是要很聰明才能學會,老實人能入門
真的東西實在是太難,聖賢東西已經很難了,聖賢真東西是非常之難。難在什麼?難在現在人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他不具足條件,什麼條件?真誠心,孝順心,恭敬心。印光大師常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現在人沒有這三種心,沒有誠敬,沒有真誠,沒有孝敬,沒有恭敬心,那就不得其門而入,佛菩薩來教你,你還是聽不懂,你不能契入。所以佛法這門東西、古聖先賢的學問,是不是要很聰明才能學會?不一定!老實人能入門;越是聰明伶俐,越困難,為什麼?他有“所知障”。“所知障”會帶動“煩惱障”,“煩惱障”就是狂妄、傲慢、自大,會帶動這些。尤其現在世間崇尚科學,科學教人懷疑,用懷疑的心來看、用比較的心來看,那你就完全得不到了。這些概念用在物理上可以;用在心理上是決定不可以,心理它是講感應的。
“屠刀”是比喻起心動念、分別執着
所以佛門有一句成語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個“屠刀”是比喻,比喻起心動念、分別、執着。你只把這三大類的煩惱放下就成佛了,就恢復你的智慧、德能、相好,通通恢復了。在佛門裏面講,“看破”這是大學問、大智慧,“放下”是真功夫。什麼叫功夫?放下是功夫,智慧、德相自然就出現了,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本有”,跟一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諸佛如來不比我們多一點,我們也不比他少一點,完全是平等的,這個是佛陀教學終極的目標,我們就是學這個。所以你只管佈施,什麼都不缺乏,身上一文錢沒有,可以辦大事,辦大事要錢,錢自然就來了,這不可思議。去障,去貪慳,這貪嗔痴。你看“佈施”斷“貪”,“忍辱”斷“嗔恚”,“般若”斷“愚痴”。這“貪、嗔、痴”三毒,用“六度”來斷三毒,這是佈施的功德。
……
今天佛法要恢復、正法要久住,必須從戒律做起
第二,“持戒”。
“戒”是戒律,也有三種,三大類。“律儀戒”,是《大藏經》上“律藏”裏頭所寫的,是這一部分;其他的兩種戒沒有文字,與戒律的精神相應,也稱為戒律。
第一種對自己的“善法”,佛雖然沒説,它是善法,那我們就要做。譬如説《戒經》裏頭沒有説吸煙是破戒的,沒有這一條,所以現在有很多出家人抽煙,戒律裏頭沒有,他沒有破戒,但是他真的破戒了,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妨礙,抽煙樣子對威儀不好看,這應當要遵守,那這種戒叫“攝善法戒”。對我有好處的、對社會有好處的、對國家有好處的、對人類有好處的,你就要遵守,佛雖然沒有説,符合戒律的精神,這是對自己。
末後一個是對大眾的,不是對自己的。對眾生有利益的,要不要去做?要!不能説這佛《戒經》裏頭沒有,我可以不必做。聯合國的活動我可以不必做,戒律裏頭沒有,但是這個活動是有助於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這事要不要做?這是利益眾生的,那就得要做。沒有這個緣,不要去攀緣;有這個緣,我們不能迴避,迴避它就錯了,這個緣是外面找到我的,不是我找他的,但是這個是好事。你看,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凡是對自己有好處的,戒律上沒有,也要嚴持不犯。那麼它的功德是清涼、身心自在。去障是惡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持戒,在修行講“得解脱”,解脱就是自在。持戒的人才真正得自在;現代的人把放肆當自在,經教通通解錯了。
那麼這個“解脱”,“解”什麼?解除生死煩惱,脱離六道輪迴,有這個功德。我們今天所用的方法,是用“信、願、持名”,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相信念這句佛號決定得生淨土,一絲毫不懷疑,念茲在茲,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像美國修·藍博士所説的,把我們心裏面雜念、妄念通通清洗乾乾淨淨,恢復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把阿彌陀佛請進來,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法不立,你就決定得生淨土。你在這個世間不遭任何災難,那災難現前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佛就現前來接引我們走,不受災難苦,這個身不要了。所以持戒是除惡業的;不能持戒,過去無量劫來跟這一生所造的惡業,你怎麼能除得掉?今天佛法要再恢復起來,正法要能久住,從哪裏做起?從戒律做起。你經講得再好,“這個人沒學過戒律”,意思是沒根,像一棵樹一樣沒根,那怎麼行?
沒有戒律這個基礎,這佛法都是假的
我曾經跟諸位做過報告,我跟章嘉大師三年,那個時候不相信戒律。我入佛門是從哲學入門的,不是信仰宗教。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上的是“佛經哲學”這門課,我從這裏進門的,從這個地方進門,與戒律不相干。而且那個時候有個錯誤觀念,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印度跟中國不一樣,時間相差三千年前,我學佛,我能去做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人嗎?哪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吸取經典裏面的智慧、學問。這個觀念錯誤的,自己以為自己很有道理。所以章嘉大師善巧方便,他知道要跟我辯論,那不容易,那我會離開他,不跟他學了,他以慈悲攝受,真正是善巧到極處。我們是每一個星期見面一次,他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每一個星期一次,我離開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定會送我到門口,會給我説一句話“戒律很重要”五個字,説得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説,我也是耳邊風,有沒有聽進去?沒聽進去。但是這句話聽了幾十遍,將近一百遍,不知不覺地印象就很深。老人圓寂了,火化,特別給他做了一個火化爐,他不在一般火化爐,特別給他建了一個塔火化,甘珠活佛給他點火、誦經、唸咒。我那個時候還在家、還有工作,他們在火化爐搭了帳篷,住了七天,我跟他們都非常熟悉,我請三天假,在帳篷那住了三天。三天我很認真地反省:我這三年,老師教了我些什麼?這念頭一動的時候,頭一個概念就是“戒律很重要”。為什麼講這句話、講這麼多次?我就認真想這句話,想了兩個星期,有了答案了:佛法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戒律相當於儒家的“禮”。“禮”有興革,就是有修定的,三代之禮就不一樣,夏、商、周,就有修定的。那麼佛教是出世間法,不能修定就出不去了,它是超越輪迴的方法,你怎麼可以改?我明白這個道理,我才認真去看戒律,去找有關戒律這些書籍,重要的書籍,我找來看。所以我感謝大師,大師不圓寂,我回不了頭;他這一圓寂,我着急了,失掉老師了,才認真想想老師過去教的,這是提醒我,真不容易!
將來佛教要復興,戒律不復興,佛教沒有根,決定復興不起來,它沒根。那麼好在現在還有一個根在,這個根非常寶貴,現在台灣果清法師,他今年六十六歲,年齡正好。他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晚年辦了一個佛學研究班,他是班上的學生。這個班只辦了四年,就辦一屆,沒有第二屆;八個學生,六個男眾,二個女眾。女眾,那個時候上那個學,要發願一生不結婚、一生奉獻給佛教。那現在八個同學都在,年齡大概都超過六十歲。那個時候這個班入學條件是大學畢業,所以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等於來上研究所四年,是個佛教的研究所。我也在這個研究所擔任一個科目。三十年了,總算不錯,有一個出頭了,這個班就沒有白辦。我覺得這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將來佛法要興,就從這個根興。真正要想把佛教興旺起來,這個使命擔到自己肩膀上,你就得先去學戒律。中國古時候是五年學戒,希望他五年最好,至少三年,不能少過三年,恢復古代這個做法是最理想的。五年學戒,根深蒂固;不從這裏入手,沒路可走。
我沒想到,你看三十多年沒見面,那個時候,他們上學的時候是在家,沒有出家,結果他出家了,出家這三十多年專攻戒律,“一門深入,長時燻修”,他成功了,這個我們都比不上,苦頭吃得多,三十年的時間他沒有白過。所以我們年歲大了,要做他們的護法,全心全力幫助他、護持他,讓他來為佛法紮根。無論在家、出家都要經過戒律的培訓,沒有戒律這個基礎,這佛法都是假的,這不是真的,經上跟我們講的通通做不到;有戒律,都能落實。
“六度”裏“佈施”、“忍辱”最重要
第三,“忍辱波羅蜜”。
“六度”裏頭以“佈施”跟“忍辱”最重要。佈施是在造福、是在積德,忍辱能夠保持,不會失掉。沒有“忍辱”,“佈施”的功德常常會喪失掉。忍辱有三大類,第一個,人害。人怎麼會害你?嫉妒,就障礙你、就傷害你,嫉妒與生俱來的。我們以善心對人,人家以嫉妒、傲慢對我,要能忍,要能捨,要能放下,決定不能爭。我們很不容易,辛辛苦苦建立道場,他要要,要就給他,我們就得走,不然怎麼樣?不然要告到法庭。上法庭,我們知道我們不會輸的,我們的理由、證據,那麼這都是事實。但是出家人上法庭,還要爭名利,這把佛教的形象完全破壞了,這個罪過大,捨棄了道場無所謂,佛教的名不能壞,這個事情是決定幹不得。遇到這個事情,這就來考驗你了,你要能忍受,你要能放下。破壞名譽,我根本不要名譽。我們這一生在世間,只要天天有機會講經,這就是我的事情、我的本份。印光大師所説的“敦倫盡份”,我們的本份就是每天唸佛、讀經、跟大家分享,這是我的本份。每一天盡到我的本份,很快樂了;本份之外的通通放下了。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