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牛在反芻中,可以充分吸收食物的養分,從而保證自己的生存與延續。這個過程帶給人類很多啓發與借鑑,或許,我們也可以在自省中達成更好的結果,從優秀走向卓越。

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天地萬物為一體。我們這個民族尤其擅長將人類的情感思維與自然萬物交互,創造出一個個具有審美或者價值的意象,比如梅花與傲骨,蓮花與高潔,紅豆與相思等等。

我們有了自己的文化範式,能夠更優雅地表達自己。同時,我們確然也從外部世界汲取了很多的智慧。我也願意依照這樣的文化感覺,對於牛的“反芻”和人的“反省”做一番比較與思考。

希望在以後的文化意象中,牛不僅是“任勞任怨”的標誌,也是“善於反思”的象徵。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牛的“反芻”是牛適應外部環境,逐步進化的一個自然結果。

因為外部天敵的存在等諸多因素,牛在進食的時候大多比較匆忙,沒有時間細嚼慢嚥,很多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它們會在相對安全的時候,將食物逆嘔至口腔,充分咀嚼後繼續下嚥,以便更好地吸收養分。

相對而言,我們人類並沒有那麼大的外部生存壓力,但是我們依然會被某些力量驅使,生活在一個自己似乎無法掌控的節奏裏,或者一個流程之中,甚至變成了流程的一部分,直至走向機械、麻木,最終就出現了兩類現象:

其一是充滿抱怨,工作熱情下降;其二是缺少反思,工作效率低下。

這在教育同行中並不少見,因為教育工作的封閉性和重複性,大家在重複中走向慵懶,走向墮落就毫不稀奇了。

怎麼從流水線上抽離開來?

我們應該向牛學習,不時地去反省過往,去確認和發現一些東西,發現工作的初心,確認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發現工作的失誤,確認更好的方法,這一切都是過往給予我們的養分。

蘇格拉底説,“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在反省中,一切歷史都變得鮮活起來,生命的內在也靈動起來,而未來的方向大多也明朗起來了。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牛的食物大多是草料和小樹枝等,這些食物粗纖維含量較高,難以消化。然而就是這樣的普通食物,牛通過一次次反芻,獲取了充足的養分支撐。

魯迅先生還説“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普通的原料,依然可以創造不一樣的價值。

可見反思重要的不是材料,而是過程。世事洞明皆學問,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養分,“流水線上的每日獨舞”並不能成為我們缺少反思的藉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講自我反省,孔子講向他人學習,二者同樣重要。

我們的反思,可以是第一人稱視角,也可以是旁觀者視角。親身經歷固然感受深刻,但情感一旦有起伏,理性就容易不足;作為旁觀者,雖然沒有入骨般的真切,卻難得一番清醒。

所以,反省一方面從自己的情緒起伏入手,細微處體察,和內心做細膩而真誠的對話,不自我欺瞞;一方面我們要做一個有憂患意識的旁觀者,用理性審判眼前的一切,智慧就會自然呈現。

反思的材料應該是多元的,不分正負。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言外之意是説,好人壞人都可以為成長助力。看到成功與美好,產生豔羨與模仿,這是教育;看到失敗與醜陋,產生羞愧與敬慎,這也是教育。

古人云:“欲得戒酒方,但看醉酒人”,即是此意。

於自我反思來説,成功的愉悦與失敗的痛苦,也都是極其珍貴的材料,前者我們稱之為“經驗”,後者我們説成是“教訓”。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人能反省,關鍵在於心。

這裏的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而不僅指一個生理器官。

《大學》中有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陽明先生説“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缺了這顆心,整個世界都似乎未曾存在。

這個世界的鮮活本質是我們內心的鮮活。

有了蘇軾和張懷民的“閒心”,一個尋常的月夜就變得那麼不同: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了張岱的“痴心”,人鳥聲俱絕的西湖便呈現出令人難忘的景緻: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有一顆修行的心,砍柴挑水,無非妙道;有一顆精進的心,過往一切都會成全我們生命的圓滿。

如何葆有一顆真正意義的心呢?還是用“反芻”做一個分析。

牛能反芻,是因為它的胃部很特殊,牛有四個胃,支撐起了整個反芻的過程。反過來説,牛胃也是適應外界的漫長進化的結果。

於人而言,心支撐着我們的反思自省。同樣,我們也是通過一次次自省,讓我們的心呈現出原有的通透與光明,所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這個意思。

具有信仰意義的心,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但是,完美與至善只是一個理想,我們世俗日用之間所能做的不過還是一次又一次簡單的反省而已。

在一次次反省中,心體恢復了本初的光明與柔然,我們也就真正擁有了作為人的高貴與尊嚴。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細微點滴處做起,如此而已。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其實,草料並不能被牛真正徹底消化。

在“反芻”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在牛胃中寄生的大量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將草中的纖維素加工成脂肪酸、醋酸、丙酸等有機酸,然後牛才可以逐步吸收。同樣,在很多時候,反思僅靠個人眼前的力量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藉助外部的力量。

其中最重要也最易獲得的外部力量,就是書籍。

保持常態的閲讀非常重要,當然閲讀的內容也需要精選。這個寒假我正在閲讀新校長傳媒推薦的年度書籍。在閲讀的過程中,很多記憶被觸發,於是書上立刻就出現了很多靈動而又鮮活的批註,而這些思考在常態的反思中並不容易產生。

還有一類書的價值不言而喻,就是經典。經典的意義在於其經歷過時空的檢驗,具有穿越時空的意義。所以,經典常讀常新,能夠觸發我們無窮無盡的思考,和我們的經驗碰撞、發酵,就如同牛胃裏的食物和微生物的混合發酵一樣,帶來更多養分。

張潮在《幽夢影》中説: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大意即如此。不管我們具有怎樣的人生閲歷,經典總如同掛在天空的圓月,柔和而靜謐,帶給我們幸福和智慧。

讀幾本有意思的書,和幾個有意思的人聊聊天,反思就會悄然發生。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前面做了很多類比,但是最終説起來,人與牛還是有很多差別的。

牛的反芻,已經變成生命的本能,是一種帶有些許悲壯與崇高的生命方式,而反思卻並不是能夠長期堅持的習慣。

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需要向牛學習,努力將反思落地,並逐漸內化成我們生命氣質的一部分。在此層面上,我也真誠地向大家推薦海嘉學校內部倡導的“打卡”文化。

打卡,是一種很好的督促方式,因為每天的記錄,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反思,進而形成穩定的習慣。

雖然開始難免有不走心的時候,也不免有些應付的舉動,但打卡是一個類似於儀式的存在,在時間的流逝中,更多的人會慢慢靜下來。當心靜下來,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映射出來,事情也就會有所不同。

但是,我們還需要知道,牛的反芻終究只是本能而已,雖然穩定,但是牛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是那些本能背後的深層次內涵與意義也不過是人類的賦予而已,人類真正要讚美的依然是人類本身。

因為人類的高級,恰恰體現在自我對於自己的決定和塑造之中。

我們可以認真省察周圍的生活,形成穩定的生命習慣,同時又能夠在不確定的世界裏慢慢權衡,成就更多的生命可能,人類整體如此,個體亦是如此。

讓我們在欣賞牛的同時超越牛,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祝大家牛年愉快,成就牛氣的事業,同時擁有人的高貴與尊嚴。

作者|徐加勝,北京海嘉國際學校貴陽校區校長

責編| 芋圓

排版| Maggie

•教育人要有點“牛勁”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5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反芻自省中,從優秀到卓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