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姑娘回到人人都想逃的小村,將最窮村落打造成時尚寶地
村裏的人想出去,
村外的人卻回來了,
還把村子變成了一個夢之地。
初心改造
三面環山,石牆草瓦,
沂蒙之南有個世代貧瘠的小村,
年輕人走出去了就不再回來,
可有個人,
卻拼了命往這個山村裏鑽,
起初人人笑她傻,
後來,沒人不服她。
曾經的紅色聖地,
隨着時光褪色,
青壯年遠走,
如今只剩下留守老人。
共140户人家,
一半已久無人居,
老院裏,
不見人煙只見樹,
與破落的院牆相依。
縣裏請過許多“專家“來過朱家林,
看了一圈撂下一句話就走了,
“這裏啥都沒有,
不具備旅遊開發條件。”
一句話,給這個地方下了絕症診斷。
諾大的村子,
只有70來個古稀老人,
傳統種植,花生玉米,
維持他們飽腹的口糧,
這些老人怎麼也沒想到,
混着過了一輩子的人生,
會被一個叫宋娜的姑娘徹底改變。
關於宋家村,
宋娜的記憶全是小時候,
村口桃花十里,灼灼芳華,
如今田園將蕪,人歸何處?
像村裏其他年輕人那樣,
讓這裏成為又一個
“回不去的故鄉”嗎?
已“漂泊”在外許久,
警官學校法學畢業,
卻對設計充滿興趣,
輾轉於深圳、成都、昆明、浙江的酒店,
做了五年獨立設計師,
又在中國美院進修,
與空間設計結緣十幾年。
無數園林空間煥然一新,
那麼為什麼不把自己這項才能,
用來幫家鄉改頭換面呢?
村子也能找到別的發展機會!
秉着這樣的信念,
宋娜帶自己的年輕團隊,
住進了朱家林。
天天和老鄉打交道
一羣人用最快的速度,
熟悉着朱家林的現狀。
基本的思路就是,
把這裏空落破敗的房屋,
注入時下最流行的民宿元素,
讓它重新煥發活力,
吸引現代人的目光。
對村民來説,
既新奇,又懷疑,
看着他們的設計圖紙,
漂亮是漂亮,
可是真的能讓這兒起死回生嗎?
推動着這個項目,
不像一般的鄉土重建,
她沒有把村民遷出去,
而是讓他們成為主角。
宋娜拜訪了村裏的老木匠石匠,
石砌幹碴牆,
棗木屋脊榆木樑,
這些古老民俗的特點,
她一一在設計中體現。
以村民入股的方式,
重新打造成民宿、青年旅舍。
村子裏一天一變化,
村裏的老人在路上轉一轉,
“誒喲,又比前幾天更漂亮了”。
大家從心底裏明白,
這姑娘是真的為了村子好。
朱家林的改造終於完成。
取代塵土飛揚的黃土路,
破舊的石砌危房如今整齊陳列,
充滿現代設計感。
有民宿區,也有藝術體驗館。
在民宿區,
你會看到很多風格的建築。
線條簡單大氣,
充滿後現代氣息。
請當地木匠做出了原木風,
古樸醇厚,
內部使用的天然木料,
又透着生動自然的味道。
成了民宿的服務管家,
一方面讓他們老有所依,
另一方面,
也給民宿的管理帶去了方便。
這些“管家”們把自種的
玉米紅薯、蔬果做成吃食,
農家特有的土特產,
吸引人們來住宿體驗。
朱家林的藝術生活館,
也是宋娜當初設計的重要環節。
很多人覺得在一個貧困村,
做這種附庸風雅的東西,
沒什麼實際價值,
宋娜卻説:
“藝術,
也不應該只是城裏人的專利。"
外館像很多大城市的博物館,
走進室內,
藝術陳列品擺放生動,
逼格瞬間滿值。
據説已有上萬年曆史,
宋娜在設計之初特地保留。
混搭着鄉村匠人的精心手作,
布藝、陶罐,
全都是老匠人用時間醖釀而成。
來到這裏遊玩的家庭,
可以體驗陶瓷製作,
也可以將喜歡的工藝品直接買回家,
村民的收入由此而來。
改造得到了社會的關注,
田間地頭的生態農副產品,
還有獨具匠心的手工製品,
都有了銷售的渠道。
小布鞋,虎頭帽,
農村古樸粗糲的温暖力量,
代代流傳的“工匠精神”
在這個藝術空間裏發揚光大。
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
青年藝術家與設計師,
紛紛來此,
村裏的老匠人們一起,
把這裏變成了創意聖地。
結合時下流行的設計元素,
讓一個叫琳達的外國女孩,
也慕名來此。
服飾特色和織染工藝,
她甚至決心在這裏創業和生活。
如今有源源不斷的新鮮力量湧入,
而這些,都是源於宋娜當初的堅持。
建設更多的主題民宿,
讓許多城市人,
能回到這裏,
成為鄉村真正的主人。
不要忘了在哪裏開始,
你才不會在前方跌倒,
讓你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始終是,初心的力量。
商務合作
文章來源於景觀設計師,轉載請聯繫首發平台。
·END·
歡迎關注私家庭院